2015-2016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 . 澶渊之盟宣政院行省制度 B . 回族宣政院行省制度 C . 达赖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D . 大都中书省伊犁将军
2、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 . 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 . 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 . 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 . 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

A . 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 . 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 . 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 . 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4、“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三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 . 郑成功、岳飞、鉴真 B . 戚继光、鉴真、张骞 C . 鉴真、郑成功、玄奘 D . 郑和、岳飞、鉴真
5、大运河与长城像一个“人”字书写在中国大地上。这两大工程的共同点是(    )

A . 最后完工的时间相同 B . 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 C .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 .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6、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

A . 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 . 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 . 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 . 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7、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的发明对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是何时印制的(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8、“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究的”──韦尔斯《世界史纲》中指的中国人是当时的(  )

A . 汉朝人 B . 唐朝人 C . 宋朝人 D . 元朝人
9、《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的是(  )

A . 北民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 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 .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 . 元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10、“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    )

A . 发挥灌溉作用 B . 有千里之长 C . 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D . 发挥防洪作用
11、12世纪末,统治我们山东滨州一带的是(    )

A . 西夏 B . 北宋 C . 南宋 D .
12、穿越时光隧道,假设你是一个宋朝人,下列事情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 . 吃占城稻饭 B . 到四川用“交子”买物 C . 用煤烧火 D . 在“蕃坊”居住
13、下列选项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 . 繁荣与开放 B . 分裂走向统一 C . 文明初露曙光 D .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14、辽、西夏、金、元、清五个政权,分别有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 . 党项、契丹、蒙古、女真、满族 B . 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族 C . 女真、契丹、党项、满族、蒙古 D . 党项、契丹、满族、女真、蒙古
15、与汉唐相比,两宋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经济重心南移到江南地区   ②商业繁荣超过前代

③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④棉纺织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16、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着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以下内容与此不符的是(    )

A .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 . 康熙帝册封班禅 C .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 清政府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
17、清朝时,一位曾发誓来中国绝不下跪的外国使节,在看到太和殿时却一改初衷虔诚跪地,并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而是中国伟大的建筑。”这里“伟大的建筑”指的是(    )

A . 故宫 B . 十三陵 C . 长城 D . 颐和园
18、某旅行社在介绍一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一一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 . 秦丞相府 B . 唐尚书省 C . 明朝内阁 D . 清军机处
19、清政府“因(借助)其教(宗教)不易其俗”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 册封“达赖”“班禅” B . 收复台湾 C . 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D . 抗击沙俄侵略
20、中国历代实行文化专制,“xxxxxx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之材有甚于咸阳之郊……”,“xxxxxx”指(    )

A . 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八股取士 D . 文字狱
21、小明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业生产的历史小论文。他主要查阅的著作是(    )

A . 《史记》 B . 《天工开物》 C . 《本草纲目》 D . 《三国演义》
22、都江堰、大运河、莫高窟、明长城、北京故宫都是(    )

A . 杰出的水利工程 B . 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 C . 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D .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之际,习近平发表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谈话。在下面各民族史料中,符合“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对峙”内容的是(    )

①鲜卑族        ②党项族         ③契丹族        ④女真族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4、紫禁城是明清的两朝的皇宫,先后有24个皇帝在这里登基坐殿。下列皇帝中,不在24个之列的是(    )

A . 明成祖朱棣 B . 康熙皇帝 C . 朱元璋 D . 雍正帝
25、“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这段材料主要歌颂了什么工程或建筑的积极作用(    )

A . 大运河 B . 赵州桥 C . 长城 D . 避暑山庄
26、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

A . 没有能制止鸦片贸易 B . 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C . 鄙薄科学技术 D . 重农抑商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即使在分裂的时期也有统一的趋势,各统治者都采取有效的措施巩固国家。据此回答:

(1)结束三国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统一全国是哪一朝代?

(2)概括唐朝统治者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

(3)和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哪几个?它们与两宋关系呈现什么特点?

(4)指出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三个主要事件。概述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西藏、新疆地区采取的主要措施。

(5)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活跃,国内民族融合、文化辉煌。今天,国人提出复兴中华,就是要像唐朝那样傲然屹于世界民族之林。

材料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

(1)材料中的“治世”、“盛世”局面分别指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况宫崎市定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科技的角度论证以上观点。

3、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和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出现了新飞跃。据考古发现,当时采用新印刷术印制的书籍,字体工整,装订精美,但也出现了个别文字方向颠倒的现象,这可能由于排版疏忽所致。

材料二: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成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材料三:明朝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以后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回答:

(1)材料一中印刷术的新飞跃是指什么?为这一新飞跃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科技成就的共同特征。

(3)根据材料三,除材料一中的成就外,还有哪些发明可以说明“明朝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至少举两例)

(4)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以后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这一状况与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的哪些措施有关?

4、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图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2)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3)图一,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的真谛,启迪人生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的唐朝──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材料二: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根据材料概括唐文明的特点。用具体事例说明这一特点。(至少两例)

(2)材料二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他的壮举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请说明理由?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四中“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恶果?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我国古代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