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题六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6小题)

1、1874年中日因琉球问题发生冲突,但很快达成协议。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在奏疏中说:“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是此次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 文祥的奏疏(  )

A . 促进了洋务运动兴起 B . 希望政府在海防方面有所作为 C . 增强了民众海防意识 D . 为涉事人员妥协迁就寻找借口
2、“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 . 思想观念融入了世界潮流 C . 中国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 D .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
3、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代替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但“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罗伯特·沃波尔强烈抗议自己被称为首相。这主要说明英国(    )

A . 首相违背宪政精神 B . 有浓厚的王权传统 C .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D . 王权势力仍然强大
4、下图是近代某国某时期的政体示意图:示意图所示制度特点是(    )

A .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执掌 B . 内阁独立对议会负责 C . 元首是选民直选产生 D . 元首拥有任命内阁、主宰议会等大权
5、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史学家普遍认为这(    )

A . 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B . 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 . 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 . 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6、

读下图,下列诗句与之无关联的是(   )

A . 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 B . 朝野交流穿朔漠,中西融合越重洋。 C . 羌笛魂断阳关路,南海船沉水晶宫。 D . 辟航路欲往东土,至新陆不知何处。
7、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类产品产量的增长,其中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1750年或1800年为1)。由下表可以推知,1750年到1900年(   )

年份

棉织品

生铁

汽船

毛织品

人口

1750

1

1.0

1.0

-

1.0

1.0

1800

24

2.1

6.7

1.0

1.4

1.5

1850

267

10.6

83.3

56.0

2.2

3.1

1900

788

53.2

337.2

2402

7.2

5.6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A . 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作用明显 B . 新兴工业是人均产出增加的主因 C .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D . 工业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8、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代表们经过激烈讨论,最终放弃立法权为最高权力的早期实践,加强行政、司法权力,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衡。这一变化说明美国(   )

A . 政权建设注重制度创新 B . 三权分立学说深得民心 C . 两党之间斗争异常激烈 D . 深受英国政治体制影响
9、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材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

A .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B . 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 . 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D . 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10、下表是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单位%),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年份

棉织品

棉花

面粉

交通器材

机械

1913

10.3

0.5

1.8

0.8

1.4

1936

1.5

3.8

0.5

5.6

6.4

A . 轻工业发展迅速 B . 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 . 重工业发展迅速 D . 实现了关税的自主
11、据史料记载:“今闵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搜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则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达种现象在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存在 B . 东南沿海传统棉纺制品的商业贸易逐渐衰退 C . 达说明当时中国传统产业完全破产 D . 当时闽省通商口岸包括厦门和宁波
12、

下表是1910年中国境内流通的货币形式。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

A .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金融 C . 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D . 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制
13、下表是当时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值(6749万元)所占的比例。据此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1894年官方与民间资本的比例


官方资本

民间资本

总额(万元)

4757

1992

所占比例

70%

30%

(注:官办企业中,重工业的资产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89.7%;较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

A .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B . “实业救国”己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C . 淸政府重视对洋务企业的投资 D . 列强尚来控制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14、

下面是反映美国某一历史时期国民生产总值(GDP)消费价格指数(CPI)和财政赤字情况的三张图表,据此综合判断符合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实践是( )

A . 罗斯福政府的“新政” B . 尼克松政府的经济政策 C . 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 D . 克林顿政府的新经济
15、

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16、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包括当时中国最享盛名的《东方杂志》、《申报月刊》、《时事月报》、《世界知识》等报章杂志在内……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就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这是因为( )

A . 它催化了中国的危机 B . 它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 C . 当时中美关系的敌对态势 D . 文化学术界弥漫的右倾情绪
17、

下面是部分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材料反映出( )

A .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 B . 各国重视发展保险业 C . 西方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 D . 意大利社保支出最大
18、1984年,撒切尔夫人对企业领袖说:“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改变英国,从仰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而不是等着东西掉到我们手上的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认为英国应该( )

A .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 .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 . 出售大型国有企业 D . 加大经济干预力度
19、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   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B . 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C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 D . 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
20、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 )

A .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 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C . 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D . 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
21、1983年,国务院发布《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指出:“城乡集市贸易,是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应当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通过行政管理和国营经济的主导作用,把城乡集市贸易管好搞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这说明在当时(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 对市场调节的作用有了一定认识 C . 城乡集市贸易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 D . 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2、

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我国社会主义建没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 .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 C . 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D . 社会主义建设期间虽有曲折仍有较快发展
23、观察下表,导致表中会议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召开时间

会议类型

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

1961.3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

1961.8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

1961.10

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

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

A . 对人民公社体制弊端的全面反思 B . 应对国内严重困难的需要 C . 国家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现端倪
24、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TPP的行政命令,此举多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此前,泰国、韩国、加拿大、欧盟也爆发过反全球化抗议活动,这些反全球化现象反映出全球化的最大弊病是(  )

A . 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B . 世界范围财富分配不均 C . 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D . 削弱发达国家经济地位
25、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据所学知识判断,与故事相吻合的是(     )

A .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C . 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体现 D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6、美国学者让·皮埃特斯在评价现代世界的某一现象时指出:对达沃斯精英和跨国公司来说,这意味着自由;对新兴经济体和高技能劳工,这意味着机遇;对最不发达国家则意味着风险和边缘化。皮埃特斯评价的是(     )

A .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B . 区城经济的集团化 C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D .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共4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

《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

2、

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请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根据该计划,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法德化解百年恩仇独立的欧洲核心》

材料二

今天是欧洲历史性的一天。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0个新成员国(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和7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多样性的联合,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中

——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5月1日)

材料三

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1)据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联合从煤钢开始?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共同目的有哪些?

(2)据材料二,欧盟新成员国大多原属于哪一政治集团?指出它们加入欧盟的背景说明欧

洲实现“多样性的联合”的主要意义。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

(4)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说明。

3、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年份

项目

年份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 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路线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战时期,党实行了“双减双交”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土地改革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 建剥削土地制度。主要做法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至l952年间,新中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3年至l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甄爱军《近代以来中国历次土改》

(1)依据材料指出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的改革及其变化方向。指出其它土地改革的侧重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次改革的共同点。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7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题六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