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8观潮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16小题)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吞天          如平地           一无迹      

鲸波万          珠翠罗           艨艟数百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声如雷tíng        如lǚ       平地    一gě      无迹    sù      迎而上      鲸波万rèn          珠翠罗qǐ      

3、解释下列加线字

a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      

b乘骑弄旗枪舞刀 标:      

c则一无迹 舸:      

d皆披发身 文:       

e席地不容闲也 虽: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3)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4)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5、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b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6、第一段结尾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何作用?并将其翻译出来。

作用:                        

翻译:                                                         

7、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8、读课文《观潮》,本文重点描写           ,对于            的描写衬托了重点描写的部分 ,主次分明。

9、选出与题干中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如履平地___________

A . 削足适履 B . 西装革履 C . 履险如夷 D . 履行义务
10、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___

A . 同归于尽 B . 尽人皆知 C . 人尽其才 D . 言无不尽
1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 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进行观潮盛典,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 , 十分热闹。 B .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事迹现已家喻户晓 C . 这位著名的农民企业家虽然开办了该市第一家外来打工者子弟学校,招收了200多名新生,但这对10万多名外来打工者的子弟来说,实在是雪中送炭 D .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确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跨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客观上推进了一些国家对“邮寄月饼”的限制,使今年禁止邮寄月饼的国家达到33个。 B . 望着在观潮城外的江中断成一条白线、势不可挡的钱塘潮,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 C .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核安全方面的专家,用9个月时间对在建核电机组、待建核电机组及核燃料循环设施等进行了安全检查。 D . 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情感丰富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叙述方式自由活泼。
13、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核舟记》和《桃花源记》同样是“记”,但前者重在记物,后者重在记事。《核舟记》通过对核舟上的人、物的说明和描写,赞美了我国民间工艺大师卓越的微雕技艺。 B . 《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本文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盛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C . 《答谢中书书》选自《水经注》,这是作者郦道元写给梁中书谢徵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词藻,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 D .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是现当代作家孙犁。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14、下列词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则玉城雪岭迹天来          既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B . 之而不能通其意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 . 仅有“敌船”火所焚     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D . 此夸能                       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浙江潮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 B .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一舸无迹 C .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水面者     出没鲸波万仞中 D . 海涌银郭                                仅有“敌船”火所焚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 . 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 . 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 . 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二、能力提升(共5小题)

1、潘阆《酒泉子》也是描写观潮盛况的。词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描述的情景与文中的“        ”相同,而“手把红旗旗不湿”则与文中的“       ”几乎完全相同。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2、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3、文章《 观潮》最后一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有什么作用?

4、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5、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三、比较阅读(共1小题)

1、【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①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1)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

    A.重叠    B.同“垒”   C.堆集,积聚    D.连续,屡次

②戒其子曰(    )

A.防备    B.戒除    C.告戒,后作“诫”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 . “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 C . “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 D . “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②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5)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5)
A . 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B .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C . 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D . 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
(6)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8观潮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