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归园田居(其三)》同步训练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17小题)
1、陶渊明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
A . 田园派
B . 豪放派
C . 婉约派
D . 太康诗风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 荒秽,田地里的野草杂物。
B . 荷,扛着
C . 草木长,草木丛生
D . 但,但是
3、下面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 . 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 . 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 . 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4、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 )。
A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D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归园田居》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 . “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 . 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 . 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6、《归园田居》中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 . 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
C . 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 . 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7、对《归园田居》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 .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 . 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 . 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8、《归园田居》中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 本诗点睛之笔的诗句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C . 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里暗含着生物知识,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 环境影响生物
B . 生物影响环境
C . 生物改变环境
D . 生物依赖环境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诗出自( )。
A . 《归田园居》
B . 《饮酒》
C . 《种豆南山下》
D . 《山居秋瞑》。
11、下列作家、作品、朝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归田园居》——南朝
B . 屈原——《九章》——战国
C . 刘勰——《文心雕龙》——南朝
D . 狄金森——《篱笆那边》——美国。
12、按要求默写。
①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 。
②本诗的点睛之笔: 。
③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 。
④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
1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出来。
①种豆南山下
②晨兴理荒秽
14、全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要求具体说明是如何表现这种乐趣的。
15、阅读此诗,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16、本诗所写内容与作者哪一篇作品的内容相似?
17、《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 归田园居》中的哪两句可以互为印证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二、诗歌鉴赏(共3小题)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3、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是改写为一段描述性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