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同步练习题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

1、郑和下西洋时的“西洋”是指今天的(   )
A . 太平洋 B . 大西洋 C . 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 D . 大西洋和印度洋
2、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
A . 明朝国力雄厚 B . 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 . 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3、郑和出使西洋是下列哪位皇帝派遣的(   )
A . 明太祖 B . 明成祖 C . 建文帝 D . 崇祯帝
4、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 . 炫耀国力的强大 B . 促进对南洋的开发 C . 发展海外贸易 D . 为了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5、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下列哪项符合(   )
A . 元朝大运河的东南起始点 B . 元朝海运的东南起始点 C . 鉴真东渡的出发点 D . 玄奘西游的出发点
6、下图是公元纪年年代尺。郑和下西洋应在哪一段?(   )

A . 13世纪 B . 14世纪 C . 15世纪 D . 16世纪
7、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
A .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 . 古里和锡兰 C . 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 D . 占城
8、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
A . 郑和 B . 戚继光 C . 郑成功 D . 鉴真
9、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  )
A . 郑和舰队的庞大 B . 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C .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 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
10、郑和下西洋时,所带货物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  )
A . 金银器皿 B . 中药、香料 C . 茶叶 D . 丝绸和瓷器
1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 .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B . 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C . 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D . 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2、戚家军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的地点是(  )
A . 杭州 B . 台州 C . 澶州 D . 福州
13、“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
A . 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B . 打退了沙俄侵略军 C . 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 . 统一了女真各部
14、明朝的“戚家军”和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之处是(  )
A . 抗击金军 B . 抗击倭寇 C . 抵抗蒙古 D . 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15、下面关于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
A . 戚继光占据的地理条件有利 B . 抗倭斗争是正义的 C . 爱国军民的团结合作 D . 戚家军作战勇敢
16、最早在我国取得居住权的殖民国家是(  )
A . 英国 B . 荷兰 C . 美国 D . 葡萄牙
17、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   )
A . 沙俄侵略者 B . 英国殖民者 C . 日本倭寇 D . 荷兰殖民者
18、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鉴真玄奘西行郑和

A . 祖国统一 B . 民族团结 C . 中外交往 D . 抵抗侵略
19、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对外关系中的史实正确的是(   )
①戚家军台州抗倭②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③明成祖迁都北京④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④① C . ②③④① D . ①④③②
20、下列人物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A . 岳飞 B . 郑和 C . 戚继光 D . 文天祥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祖诸遗城,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
(2)材料本身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有何意义?
(3)当今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你觉得材料中反映的几百年前的这件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2、阅读下面材料: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诗句?他是哪一朝代的人?
(2)诗中的“海波”指的是什么?
(3)他是怎样使“海波平”的?
(4)用一句话来评价“他”。
(5)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这首《七子之歌》曾经打动了不知多少人的心,你知道这首歌所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处地方被哪一列强何时霸占的吗?该地方又是何时回到母亲怀抱的?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1)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
(3)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
5、阅读下列材料:

“倭寇之患由来已久。明朝中期,倭寇之患更加严重,倭寇的侵扰范围遍及东南沿海,严重损害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经过努力,东南沿海的倭寇都被平息。”

请回答:

(1)倭寇之患开始于何时?明朝中期,倭寇之患更加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说明明朝中期倭寇之患的危害。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4)你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同步练习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