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白水高中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年级:九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醉,天命噬(杀死)”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

A . 以不行宪法作为开战说辞 B . 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 . 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D .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2、秦朝“巅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汉初,“开关粱,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    )

A . 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B . 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C . 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3、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

A . 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 . 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 C .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 . 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4、明期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它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擒为“頑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    )

A . 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B . 乡村管理追求民主 C . 政府注重宣扬宗族自治的思想 D . 统治重心转向乡村
5、1938年3月,《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规定:“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实行以县为单位,改善并键全民众之自卫组织,施以训练,加强其能力。”该纲领的颁布有助于( )

A . 扭转相持阶段的抗故形势 B . 限制中共敌后抗战力量 C . 发动群众实施全民族抗战 D . 防止乡镇政权结构变动
6、孙中山提出:按照“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生活进化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半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第二级叫作“安适”,第三级是“奢侈”。材料体现出孙中山(    )

A . 遵守社会发展的规律 B . 以进化论思想指导革命 C . 追求民生的政治理想 D . 民生史观脱离大众需求
7、1955年,中国与印尼签署了两国间《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条约规定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条约(    )

A . 为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扫清了障碍 B .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C . 放弃了中国对海外华侨利益的保护 D . 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
8、“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同旧社会比较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生事物的成长条件,和过去根本不同了,好得多了。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
A .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B . 有利于“双百方针”政策的实行 C .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D .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1960年,3万余名河南林县人打着“劈开太行山,势把山河重安排”的旗号,历经十年,开凿出被西方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困境。这反映出(    )

A . “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B . 水利建设的“浮夸风”现象严重 C . 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D . 中国经济建设成果引起西方关注
10、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新局面。这种状况的出现表明当时(    )

A . 国家着手调整原有工业布局 B . “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C . 国家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 D . “左”倾错误进一步蔓延
11、某经济学家制作下面的统计表格用以说明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时间(年)

农业总产值

劳动

土地

资本

1975年

3.2%

0.8%

0.6%

9.2%

1976年

﹣0.4%

﹣0.1%

0.4%

4.3%

1977年

﹣0.5%

﹣0.4%

0.0%

5.9%

1978年

8.1%

﹣3.3%

0.6%

6.3%

1979年

7.6%

1.2%

﹣2.8%

7.7%

A . 农业投入与农业增长 B . 体制变革与农业增长 C . 市场经济与农业增长 D . 对外开放与农业增长
12、经济学家厉以宁说:“1929年以前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作‘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1929年以后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作‘混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那么,同理(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

A . 1956年 B . 1978年 C . 1992 年 D . 2001 年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时期,与其他专制王朝一样,其以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为基础而确立的经济制度和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是贪污滋生的社会土壤,是造成无数贪官污吏和各种腐败现象出现的社会温床,是导致贪污腐败成风的祸害之源。具体而言,贪污现象的产生,尤其是贪污成风,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专制、特权世袭、任人唯亲以及利欲横流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量刑上,宋律加重了对贪官的处罚。宋朝还规定,对贪赃官员实行连坐制,既要连累以前的举荐人和上司,还要影响子孙的仕途。明清两朝在沿袭唐宋时期惩治贪官的律法的同时,增加了罪名,而且量刑加重,追赃严厉,直至用全部家产赔偿。如犯人已死,即在其子孙名下追赃。

﹣﹣王春瑜《中国反贪史》等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党员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1951年开始到1954年结束,在党的正确政策指导下,清除了党内严重的贪污腐化分子。之后,开展了“三反”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反贪腐的措施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和近现代反贪腐措施。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如图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三、选做题(共1小题)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文帝即位后,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隋文帝作为雄图大略的政治家,北周既不能统一天下,又迅速走向腐败而亡国,其历史教训需要总结,以为借鉴,从而励精图治,以适应长期分裂的祖国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隋朝的建立和巩固,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中央机构中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朝廷实权集中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三省特别是尚书省。地方官制,隋文帝废郡,而成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一些州县。……中央还常遣使出巡考察地方官政绩。废除魏晋以来做官凭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而实行州县推荐举人才的制度,设秀才、明经两科,后来又增设通过考试选拔的进士科。制定《开皇律》,废除前代的枭首、连作等酷法,为唐宋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靳生禾《中国古代的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的作用。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7年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白水高中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