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年级:中考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真卷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运用(共8小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cī)        自(yǔ)     隐(cè)     海市楼(shèn) B . 放(zhàn)      合(qiè)    红(yīn)    然大波(xuān) C . (mì)        邂(hòu)    驾(yù)     鳞次比(zhì) D . 妒(jí)        溅(bìng)   翠(fěi)    如火如(tú)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B .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及由此引发的大搜索行动令人叹为观止 C . 面对如诗如画的瘦西湖风光,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拿出相机浮光掠影地拍摄着。 D . 被浮冰围困多日的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船体前方一块大浮冰突然裂开,形成一条清晰的水道,真可谓柳暗花明 . 半小时后,“雪龙”号成功突围。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算是向成熟迈出第一步。 B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 扬州境内湖泊众多,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自北向南沿运河依次排列。 D .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 . 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 . 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 . 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人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总是熠熠生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乐观、聪明、勇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执着、奋进、顽强。 B . 大自然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也给予我们人生的启示.《白杨礼赞》《囚绿记》两篇散文都抒发了作者对生命中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C .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活板》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水经注》记载了全国河流水道的情况,《梦溪笔谈》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D . 《松鼠》作者法布尔和《松树金龟子》作者布丰,都是法国学者、作家.这两篇文章都充满了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之情,渗透着人文关怀。
6、根据拼音写汉字。

       漫步钟灵毓秀的扬州,你可以见到wèi      蓝如洗的天空、绿意àng      然的大地,可以领略到底yùn      深厚的文化、淳朴和谐的风情。近年来,扬州围绕“文化扬州”“生态扬州”“精致扬州”“打造世界名城”等主题进行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yìng      的名城。

7、默写。

①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袁》)

       ,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⑧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是这一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勃勃生机,正所谓“            ”。(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填写)

8、综合实践活动。

(1)请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4个字)

       5月4日下午,淮扬中学“品读经典,放飞青春”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根据事赛作品的内容,比赛分为“传承”“跨越”“展望”三个篇章。形式包括学生朗诵、师生合诵等。共22个参赛节目和2个表演节目。比赛节目精彩纷呈,师生合作的朗诵《相信未来》获得“最佳风采奖”。本次比赛由学校教务处主办。部分学生家长应邀观看了比赛。

(2)比赛结束后,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对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持赞成观点的占多数,但也有少量担忧的声音。请从赞成者与担忧者的角度,分别列出两点理由。(每点不超过10个字)

(3)

记者根据教科书中“名著推荐与阅读”作品《水浒传》现场出了测试题。请你完成。

①写出图故事名称:      

②简述该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二、阅读理解(共4小题)

1、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

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

①周君

      

②发救周

      

③颜率复

      

④子之来者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2)
A . 数来者/虎见 , 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B . 寡人将寄径梁/每假借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C . 齐王止/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 发师救周,秦兵罢/非死即徙尔,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4)“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 , 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的观点;其次,从      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字)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道行
马宝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
      【注】道行(héng):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1)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①“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②“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说说对句中划线词语“竟然”的理解。

(3)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4)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三、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闲”;“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刘禹锡“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夜游承天寺的苏轼的“闲”……闲中有愉悦,有闲适,有悠然,有豁达,有淡泊……

       日月星辰,山林湖泊,花鸟虫鱼……琴茗书画,吟咏歌舞,静思遐想……田野村庄,万家灯火……皆为“风光”,生活体悟,万千种种。

       请以“闲对风光独自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4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