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1、图1和图2分别是20世纪两次国际会议的历史记录。从图1到图2的会议,英、法两国对德国的态度变化是       

图1巴黎和会                               图2慕尼黑阴谋

A . 从争霸到结盟 B . 从结盟到扶植 C . 从宰割到纵容 D . 从对抗到联合
2、漫画图中的文字部分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对此幅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  )

 

A . 斯大林手中握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 . 本图揭示了苏联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 C . 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最终也自食恶果 D . 苏联签此条约实际上纵容了德国对法国、英国的侵略
3、慕尼黑的妥协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

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②③ D . ①②④
4、二战爆发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法)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幸,幻想德国人在战争打响后,会东侵苏联。三个“小孩”分别指

A . 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 B .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C . 西班牙、南斯拉夫、波兰 D . 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5、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该历史事件应该是

A . 九一八事变 B . “慕尼黑阴谋” C . 德国武装入侵波兰 D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
6、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线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A . 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 . 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 . 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作准备 D . 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7、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 . 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B . 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C . 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 . 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8、慕尼黑协定产生的影响是

①德国法西斯侵略受到鼓舞,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②致使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实力大增

③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早日形成

④波兰对德国丧失了感情,致使波兰迅速灭亡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9、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 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 .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 .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 . 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10、下图漫画题为“不会被传染!”左边床上人说:“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 右边床上依次是: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下列各项是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此图反映的时间可能在二战前夕或二战初期 B . 左边床上的人说的话反映了美国当时的心态 C . 此图反映了当时欧洲危机重重 D . 此漫画的心态左右了罗斯福政府在二战初期的欧洲政策
11、“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事实证明,这一“证书”

A . 给欧洲带来两年的和平 B . 刺激并便利了德国的侵略 C . 推动了三国轴心的建立 D . 直接促使《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12、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B . 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 C . 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D . 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
13、右图是一幅讽刺1938年某一历史事件的漫画。漫画中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抬着空担架问狼:“打扰,请问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尖叫?”狼前面的地上写着“捷克斯洛伐克”字样。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A . 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 . 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C . 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D . 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14、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 . 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B . 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欲望 C . 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 D . 赢得备战时间,准备与法西斯斗争
15、下列对20世纪30年代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最准确的解释是(  )
A . 纵容德国进攻苏联的政策 B . 牺牲小国利益以求自身安全的政策 C . 与法西斯妥协,牺牲局部和小国利益以求一时和平并将祸水东引的政策 D . 维护自身霸权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政策
16、下图是有关希特勒与斯大林关系的讽刺性漫画。图中新郎结婚的目的在于(     )

A . 化解苏联对德日反共条约的疑虑 B . 方便德国与东南欧独裁政权合作 C . 壮大德国实力以阻吓美国的干预 D . 免除德国东顾之忧以便对付英法
17、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  )
A . 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B . 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 . 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 . 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
18、在研究人们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素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是:(     )

①英法的绥靖政策②苏联的自保政策③国际联盟的软弱性④德国人们的盲目性⑤共产国际的号召力

A . ①② B . ②③④⑤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
19、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即形成了(     )
A . 对法国的两面夹击 B . 进攻苏联的桥头堡 C . 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三面包围 D . 统一的德国
20、下列各项中能正确的说明“绥靖政策”含义的是(     )

①在政治经济上扶植德国势力 ②对法西斯姑息纵容妥协退让 ③企图推动法西斯首先进攻苏联 ④牺 牲小国利益以求苟安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38年9月举行的慕尼黑会议上,欧洲的政治家们出台了迁就姑息的“绥靖政策”。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英国和法国政府在对希特勒的要求做出让步或者说纵容希特勒的时候,两国政府得到一个承诺,即希特勒会停止进一步的扩大德国领土的要求。他们的目标是保持欧洲和平,即使这种和平意味着做出巨大的让步。由于公众反对战争,法国和英国政府通过了慕尼黑协定。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许多国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被大萧条分散注意力的国家对英国和法国持赞同态度。

然而希特勒拒绝接受慕尼黑协定的束缚。第二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领土。当希特勒对波兰发出战争威胁时,绥靖政策的失败显而易见。——在这之前,约瑟夫·斯大林不相信英国和法国会跟他协同起来,共同击败德国对苏联的侵略。尽管共产党和纳粹党存在很深的意识形态分歧,斯大林仍寻求与纳粹政权的和解,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外长共同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使世界感到震惊和愤慨。

——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绥靖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20世纪世界大战历史的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过分强硬、互不相让;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忍让退却。

材料二   “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反对侵略的伟大联合,就将陷于致命的危险。……我们拒绝同苏俄的自然合作,则将是最大的愚蠢。”

——丘吉尔

“当德国政府把自己的征服推广到其他民族的时候,任何欧洲国家都不能不认为是直接地、或最终地会威胁到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为争取和平而斗争(1938年9月-1939年8月)》

材料三  (一)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一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伟大联合”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并没有实现,产生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宣言”是指什么?该宣言的签订有何意义?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慕尼黑协定前,在当时各种力量那样配置的情况下,有可能预防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有可能建立一个反希特勒侵略的统一联盟;这个联盟可联合各种不同的力量,首先是联合苏联和在英法两国试图同苏联人民寻找共同语言的各界人士。但慕尼黑使建立这种联盟的一切企图遭到最严重的打击。西方列强在慕尼黑协定中背着我们同德国和意大利搞协议。

——转引自[苏联]沃尔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

材料二  英法与苏联的谈判是在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违反慕尼黑协定出兵占领捷克全境的情况下进行的。苏联建议召开苏、法、英、波、罗、土六国会议,讨论共同制止德国侵略问题。4月17日,苏联又进一步提出英法苏三国结盟抗德“八点建议”。苏联的上述建议非常切合实际,在制止战争保证欧洲安全方面肯定可以发挥作用,但是英法两国从传统的欧洲主义立场出发,排斥苏联参与欧洲事务,同时只要求苏联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却不保证苏联的安全。

——摘编自张小兵《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与二战的爆发》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苏联在二战前夕转而实行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的原因。
(2)简要评价苏联在二战前夕实行的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1月,法、意签订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我确信,您完全可以不必付诸战争,而且不用等待就会得到您想要的一切主要的东西。我相信,我们能。不管您对布拉格政府的意图是多么不信任,您不应该怀疑英国与法国政府的能力,各项允诺完全地、公正地立即付诸实现。如您所知,我已公开宣布,我们保证各项允诺将这样付诸实现。

——节选自英国首相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1938年9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认为希特勒“不用等待就会得到”的“东西”是什么?英法两国的相同做法体现了什么政策?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