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 .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 .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2、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表


1914年8月1 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造成上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B . 同盟国遭受到战争的重创 C . 协约国实力增强     D . 美国的参战
3、一战中,对1918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A .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 B . 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C . 协约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D . 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4、在大战初期,美国在中立的政策下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但他与同盟国的贸易几乎等于零。这种情况最有可能是由于

A . 同盟国因物资储备比较丰富而很少购买外来物品 B . 协约国的海上封锁使得同盟国集团很难与美国进行贸易 C . 美国采取了倾斜向协约国的外贸政策 D . 美国与德国有深刻矛盾并进而影响到双方的合作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 . 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B . 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 . 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 . 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6、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有

①基尔港水兵起义    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   ③爆发“十一月革命” 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③④
7、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一战期间德军在德法边界修建了坚固的“兴登堡防线”。该防线被协约国军队全线突破是在

A . 1915年底 B . 1916年初 C . 1917年4月 D . 1918年10月
8、十月革命发生后成立的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

A . 使德国把军队从东线调回西线发动新的攻势 B . 促使美国放弃“中立”政策转而对德宣战 C . 加速了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进程 D . 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军事力量
9、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A . 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 . 借此与双方进行贸易,扩充美国的实力 C . 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D .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10、美国参战使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下列各项不是美国参战带来的有利因素的是

A . 先后派遣了200万士兵开赴欧洲战场     B . 参加了索姆河战役 C . 协助英国海军开展对德反潜艇战         D . 增加了对协约国的军火和物资供应
11、一战期间,美国对一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 ②“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 ③美国爱好和平 ④谋取战后霸权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 列强以自身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出发点 B . 意大利不守信用,背信弃义 C . 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 D . 协约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13、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我要你忠于美国军队! 德国征召潜水艇员海报 加入你祖国的军队,上帝保佑国王

A .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 .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 . 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 D . 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14、下列各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对战争的结束起了加速作用的有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②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③参战国国内革命形势高涨

④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5、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下表中协约国在1914—1917年三种战略物资生产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战略物资生产表(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25日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2

346

355

851

340

A . 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放弃中立   B . 苏俄和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 . 意大利的倒戈             D . 同盟国集团内部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影响了经济
16、图中的站立者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但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对德宣战。下列关于美国政策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一战前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 B . 一战后期,美国为了“捍卫和平、民主与自由”而对德宣战 C . 美国由“中立”到对德宣战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D . 美国参战,虽使一战规模升级,但加速了一战结束进程
17、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

①施里芬计划过分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②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③战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工人、士兵运动兴起 

④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18、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A . 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B . 国内矛盾的激化 C . 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 D . 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19、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此后美国决定(     )

A .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B . 参加巴黎和会 C . 修改《中立法》 D . 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0、1918年春,苏俄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以下符合该条约的选项是(     )

①反映了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②使苏俄失去大片领土 ③使苏俄退出大战,从而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 ④是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的根本原因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分为两个阶段:1914—1917年为欧洲阶段,1917—1918年为全球阶段。

——摘编自(美)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K.M.潘尼卡(印度外交官、历史学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将1917年视为一战从欧洲阶段转入全球阶段的主要依据。

(2)结合时代背景,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于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在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某报刊则评论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论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国采取“劳工参战”方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华工兵团的作用。

3、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图2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1)图14中欧洲政治格局有何特点?造成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比较上面二图指出同盟国内部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2)据图15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1914年8月19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材料二:……到1914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为了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材料三:(1917年)4月2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 战。……我 们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三中美国的政策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借口是什么?

(2)综合以上材料,说明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实质。根据材料二分析其参加协约国作战的原因。

5、 材料一:“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彼此对立的两大势力……假如德国昨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  

——摘自英国的《星期天评论》

材料二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                                                                             

——摘自威尔逊演说(1916年7月10日)

 材料三: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一摘自威尔逊关于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

运用有关地理、历史、政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普鲁斯是当今      国中的较大的国家之一。

(2)德国的        河是世界上货运最繁忙的内河航道.该河河谷也是德国农业最发达地区。

(3)德国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诗人      ,音乐家      等。

(4)材料一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5)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分析美国参加“一战”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6)对此你有何认识材料三掩盖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