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12小题)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
④诸予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观察图,下列选项中符合本时期的史实是( )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1890年 | 1908年 | 1920年 | |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 11.74 | 22.99 | 66.10 |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 12.09 | 21.62 | 12.84 |
民国初年上海流行单页公历“月份牌”,其绘画主题多为女性。如图是一张“月份牌”,它可以用来研究近代( )
①服饰变革 ②交通变化 ③女性地位 ④礼仪革新。
史实 | 结论 | |
A | 梭伦按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享有相应权利 | 标志着雅典民主制最终确立 |
B | 亚历山大二师签署“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 | 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
C | 凯末尔下令废除苏丹•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 | 标志着土耳其的社会生活走向了世俗化 |
D | 甘地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 | 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
二、解答题 (共3小题)
交流和交往推动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 在古代中西交往的商路上,不断有中外古币重见天日。如图为出土的两 枚钱币:宋朝“崇宁通宝”铜钱(崇宁:宋徽宗年号,钱文为宋徽宗亲笔)和大食国(中国古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金币,金币中心钱文为:“安拉之外别无他神”。
材料二
近代中国留学热潮简表
出现时间 | 留学国家 | 概况 |
1872年──1875年 | 美国 | 多数从事工矿、铁路、教育、电报事业,如詹天佑、唐国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等 |
1896年──1911年 | 日本 | 多数学习政法、军事、师范教育等专业,如宋教仁、陈独秀、李四光等 |
1922年──1934年 | 苏联 | 培养了邓小平、刘伯承等一批共产党人 |
1944年──1949年 | 美国 | 著名的有邓稼先、杨振宁等一批科学家 |
材料三 16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国家交往开始。西班牙在美洲开拓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17世纪,荷兰采取占领沿海据点进行贸易交流的方式与亚非国家交往。
18世纪法国掀起启蒙运动,北美、欧洲一些国家受其影响建立起新的政治制度。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扩大了欧美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使其在跟亚非国家交往时方式转变为全面侵略。
19世纪英、法等国进一步利用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1869年日本提出修约要求,至1910年收回全部主权。一战后中国提出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要求被拒绝,二战期间中国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1945年美、苏、中、土等国签署《联合国宪章》,宣告联合国成立。1962年亚、非、拉美主要产油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共同行动反对西方国家对产油国的剥削和掠夺。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
《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但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
两派争论情况
怀疑论者 | 肯定论者 | |
争论1 | 《行记》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事物如:印刷术、汉字、长城、茶、筷子、缠足等 | 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行记》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 |
争论2 |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没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 马可•波罗当时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不会被记入史籍。同时期罗马教皇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
争论3 | 《行记》记载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所载史实不符 | 《行记》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准确而详尽的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 |
争论4 | 各种印刷术的《行记》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过波斯,可能从波斯史料抄来 | 《行记》原稿已经遗失。由人代笔流传下来,加上翻译和多次转抄,抄本近200个 |
共识 | 西方世界对中国较为全面的了解始于《行记》,并引发海外探险,推动中西交流 |
概括两派学者的分析角度,任选一组争论进行说明。
1995年,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认为:“将来,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他们视为突出的事件也许不是两个集团之间斗争的结束。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
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这场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用相关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这场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