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杜甫的诗句“忆昔与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

A . 唐玄宗 B . 唐太宗 C . 隋文帝 D . 武则天
2、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

A . 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 . 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 . 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 . 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3、郭靖与杨康是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

A . 西夏的建立 B . 澶渊之盟 C . 辽朝建立 D . 靖康之变
4、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400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是(    )

A . 陈朝 B . 北周 C . 隋朝 D . 唐朝
5、“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假如你是唐太宗,你会以谁为“镜”(    )

A . 房玄龄 B . 杜如晦 C . 魏征 D . 长孙无忌
6、法律制度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A . 《隋律》 B . 《唐律疏议》 C . 《贞观氏族志》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有的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 . 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C . 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 . 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
8、某导演想拍一部有关唐朝对外交往的专题片,他选取的下列素材中与唐朝无关的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C . 玄奘西行 D . 鉴真东渡
9、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其中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在何(    )

A . 秦汉时期 B . 南北朝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宋元时期
10、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时代特征,这位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    )

A . 李白 B . 成子昂 C . 白居易 D . 杜甫
1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④定国号为元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12、元朝时候,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小华的同桌,吃清真饭,家长信仰《古兰经》,你认为他是(    )

A . 满族 B . 回族 C . 维吾尔族 D . 苗族
13、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

A . 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 . 食客盈门的酒楼 C . 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 . 好汉比武的擂台
14、1958年,关汉卿他写过六十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数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

A . 《窦娥冤》 B . 《资治通鉴》 C . 《救风尘》 D . 《念怒娇•赤壁怀古》
15、下列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二、综合题(共3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

(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3)此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4)请说出这条“河”的南北起止点。

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界瞩目。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他是唐朝第二位君主,是一位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皇帝,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描述的皇帝是谁?他的统治被誉为什么?

(2)继承与创新是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什么制度?

(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请写出材料二中唐朝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

(4)材料三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哪个时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

材料一: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的广场上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材料四: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重要史实。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三反映的是北宋和 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盟约? 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回答,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怎么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的?

(5)从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史实中,你可以悟出哪些道理?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2017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