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行路难(其一)》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共4小题)
1、填空。
a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 、 、 、 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 的心情。
b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 。
c诗中名句“ , ”表现了诗人的 性格。
d诗歌用 和 作喻,说明自己的仕进之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写计人面对“金樽清酒”“ 玉盘珍馐”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难以排解的烦恼,无法下咽。“停”、“投”、“拔”、“顾”四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
B . 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理。
C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诗人在极为痛苦的情况下,坚定了探寻出路的信念后发出的感叹,该句是后两句言志前的发问。
D . 结尾两句反映出诗人倔强、自信的性格,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主沧海扬帆的勇气。
3、对李白的《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B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中,作者的思绪从前文的“坚冰塞川的黄河”和“大雪满山的太行”飞到遥远的上古,从上古两位圣贤的曲折经历中得到慰藉和启发。
C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反复咏叹,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D . 此诗想象丰富雄奇,感情基调豪迈乐观,充分显示出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4、以下对《行路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 . 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 . 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 . 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二、问题解答(共13小题)
1、诗中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3、在《行路难》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5、《行路难》中“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羞”,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6、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7、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8、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写一个即可)。
9、“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分析《行路难》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11、《行路难》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12、在《行路难》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13、《行路难》的主旨是什么?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1、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采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歌用 和 作喻,说明自己的仕进之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蕴含的情感。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