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卷
年级:中考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真卷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与运用(共7小题)
|
|
酷肖 鲜为人知 | 锲而不舍 |
随声附合 藩篱 颔首低眉 沉缅 冥思暇想 慰藉。
①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
下联: 。
②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
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
①开轩面场圃, 。(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 ,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③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⑤ ,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⑥岁寒, 。(《<论语>十则》)
⑦ , 不必藏于己。(《礼记•大道之行也》)
⑧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阅读理解(共4小题)
孙叔敖疾 , 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 .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①孙叔敖疾
②王数封我矣
①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
①197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我从家乡来到上海参加考试。上海音乐学院我名落孙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复试名单榜要再过好几天才公布。我决定先回泰兴老家去等。走之前,我嘱咐一位亲戚:“到了发榜日,请帮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去看榜,如果有我的名字,赶紧给我拍个电报,我好赶来复试。”
②嘱咐了亲戚,我总感觉到不够放心。但我在上海就这么一位亲戚,还能拜托谁?想来想去,我想到了在考场上刚刚认识两天的一个考友﹣﹣王次炤。
③我和次在考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从他看我的眼神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于是,在匆匆离开上海之际,我委托他在看榜时看到我的名字,给我发个电报。
④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复试资格并被录取啊!比我年长7岁的次炤兄,毫无疑问肯定比我更希望获得复试资格。而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在全国范围内只招录10人,考生之间竞争之惨烈是不言而喻的。
⑤复试名单发榜那天是我的生日。早晨起来,我就开始等电报,等到中午,电报还没有来。下午4点多,门外响起了决定命运的敲门声﹣﹣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试通知终于到了。但当天泰兴到上海的班车已经没有了,唯一能让我赶上次日早上8点钟复试的,是离家20多公里的长江边上一班到上海的小客轮。那班客轮五等舱的乘客,全是带着农渔产品到上海赶早市的江北农民。而我,美滋滋地与那些即将被上海人民吃掉的鸡鸭鱼蟹呆在一起,向着我的未来航行。
⑥那天深夜,就在我和各种动物酣睡在一起的时候,另外一份通知我复试的电报到了泰兴家里!家里人接到这份作为喜讯的电报,却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我只委托一个人,而这个人恰恰是发送这份深夜才到的电报的主儿,我的前途就毁了!那么晚才收到复试电报,除非我有直升机,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上次日早8点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的复试。
⑦后怕之余,家人感到庆幸﹣﹣幸亏那第一份电报到得及时!庆幸之后,大家又感到纳闷:是谁选择这么晚的时间把复试消息告诉我呢?上海到泰兴的电报从发送到接收大概需要4个小时,半夜来的电报,发送的时间应当是傍晚七八点。故意这么晚才把消息传给我,这个人是谁?
⑧家里人显然不会认为发第二份电报的是我的亲戚。那么,肯定是那位受我委托的考生,故意拖延到晚上才发电报。这样,既可以轻松消除一个竞争对手,又不必背负爽约之名。于是家里人都嗟叹人心险恶。
⑨可是,大家的推测都错了!恰恰是王次炤﹣﹣这位当时和我还素昧平生,只是在激烈竞争的考场上萍水相逢的考友,看到复试榜上有我的名字后,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复试的喜讯。而我的亲戚后来告诉我:他那天起来就没想到看榜,到了傍晚时分,他信步走到离家不远的发榜处,在那里看到了我的名字,于是立即给我发了电报,虽然当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
⑩亲戚是个老人家,我不能责怪他。但我心里充满了对次 兄的感激!如果不是他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电报,我的大学梦一定会梦断扬子江了。
⑩我说不清楚,次炤兄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他当年给我发电报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人有好报!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为和自己毫无关系甚至还有利益冲突的陌生人做好事。这一切堪称纯真年代里纯真人情的典范。
(选自2013年6期《读者》作者:徐小平 有删改)
归待复试托人看榜→ → →推测居心感叹险恶→
人类的“生命天书”走过十年
①十年前的4月14日,被称为人类“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完成,人们期盼这个划时代的成就带来对自身和疾病认识的革命性变化。
②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旨在揭开人体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绘制人类基因组序列图,从而在分子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一份生命“说明书”,有人将其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③过去十年中,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就。
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其成本直线下降,医学应用继而成为现实。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经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手,历时13年,花费27亿美元才得以完成。而今天,个人基因组测序成本不到5000美元,且只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
⑤目前全球已有数千人绘制了个人基因组图,而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一数字预计将迅速增加。有人乐观地预测,到2020年,每个新生儿都能被绘制基因组图。
⑥随着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迅速增加。据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统计,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时,这一数字是53个,而今天则超过2900个。
⑦对疾病基因根源的认识将有助于对症下药。比如说,药物易瑞沙只对EGFR突变基因的肺癌患者有效,而药物爱比妥则对KRAS基因突变的结肠癌患者无效。但基因药物的研发是个漫长过程,从1990年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因药物也不过是从4种增加至106种。
⑧十年悠悠而过。今天,尽管找到的致病基因越来越多,新的基因组药物不断问世,个人基因组测序费用也直线降低,但科学家认为,基因组学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
(选自2013年4月15日《科技日报》作者:林小春、任海军 有删改)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2013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三、写作(共1小题)
白龙马帮助唐僧完成了取经之行,被佛祖赐予“天马”的光荣称号。回到长安后,它去磨房探望当年不愿协助唐僧共赴西天取经的老朋友——青龙马。
得知白龙马的成功与荣誉,青龙马十分后悔。它说:“其实这些年我也一直在不停地走,论路程也不比你短。可除了甜美的草料外,我却什么也不曾得到。”
白龙马说:“你贪图驾轻路熟,满足主人提供的草料,自然就不会有外出闯一闯的勇气。你走路没有方向,永远只会在原地打转转。我却涉深水,穿沙漠,忍饥渴,斗妖魔,历尽千辛万苦,才完成这次伟大的行程。我以为我的成功源于三点:有远大明确的目标,不怕吃苦流汗,一直坚持走下去。”
青龙马听了之后想:再有机会,我绝不再犹豫观望了。
认真阅读这则材料,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②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