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评价检测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与运用(共7小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家(Rú)                取(jí)饰(zǎo)                  而不舍(qì) B . (nàn)                狡(xiá)事(zhào)                  味同蜡(jiáo) C . 梁(jǐ)                叹(kǎi)碍(zhì)                  前后继(pú) D . 蔑(wū)                理(lùn)骗(kuānɡ)                然贯通(huò)
2、下列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模式     要决     高谈阔论     肆无忌惮 B . 创意     滞碍     不知所错     怀古伤今 C . 灵感     伦理     不言而喻     根深地固 D . 推敲     玄虚     一事无成     自欺欺人
3、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 事业的征途也充满崎岖艰险,只有奋斗,只有拼搏,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B . 这是一篇需要精读的文章,怎可不求甚解 , 随意浏览? C . 几千年来,玉器先辈艺师呕心沥血 , 勤奋实践,继承发展中国玉器优良传统,创制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工精艺巧的玉器珍宝。 D . 对于闯红灯现象,我们不能轻而易举地放过。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B . 长江文明馆的筹建填补了全国范围内没有以大河流域为主题博物馆的空白。 C . 城管委鼓励在地铁站周边设置非机动车收费停车位,以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D . “湖北省环保政府奖”近日揭晓,获奖者中首次出现两位农民,并代表获奖者发言。
5、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________。我们把自己的头脑,________,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A . 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储存海量知识的图书馆 B . 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储存海量知识的图书馆 C . 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②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罗八面来风的集装箱 D . 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②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罗八面来风的集装箱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B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丁肇中是我国物理学家。 C . 《不求甚解》的作者是马南邨,其代表作有《燕山夜话》。 D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7、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1)【活动一:定方向 选书目】

“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2)【活动二:有步骤 深探究】

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

(3)【活动三:精阅读 美汇报】

经过几周的精读,你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在读书汇报会上,你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阅读品悟(共3小题)

1、阅读选文,回答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选文的敌论点是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2)选段是如何驳论证的?

(3)文中的两处画线句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的,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鲁迅可否称得上“中国的脊梁”?请联系你对鲁迅的了解,简要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1)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①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2)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3)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划线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

(4)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做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做一个幸福的人

    ①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太多的得得失失,不必苦苦强求,很多事情总是在时间的积淀中,忘记的忘记,化解的化解,放那些往事渐行渐远,更允许生活留白,对人对事,留几分斡旋的余地,不去苛求那些客观的氛围,学会改变自己内心的境地,时光从此刻到将来,怎样的改变,在于自己的态度。

    ②生活不是用自己的固执活成一种自我的孤独,不管走在哪一段旅程或哪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想活成幸福的自己,但这个时候恰恰需要一种看穿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需要具备哪些拓宽内心的努力,和在纷扰生活中需要坚守的那些信念与规矩,做一个幸福的人,需要遵守那些幸福的方圆。

    ③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这变幻莫测的生活里,更有不同的答案,不要为幸福定一个狭隘的定义,或者是在狭隘里作茧自缚,幸福在于对生活的尊重和认可,包容那些缺憾与曲折,更不必要固执地认为幸福是一个固定的结果,幸福是一种具有坚强意识的选择、包容宽阔的接纳、人生行程中的伴随。

    ④幸福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从简单中的发现,更是一种内心的历练与欣赏,同时也是一种内心境界的提升与放下,不是让内心如何填满故事,而是留给生命更多的记忆空间,所以更需要不断地内心拓展,或者说在那些突破狭隘中的思索,调整状态和方向,和生活达成一种沟通和合作。

    ⑤每个人走过艰辛,恰恰需要坚持,幸福不是按照每个人对生活的满意来界定,它是考量一个人不去自寻烦恼的能力,或者是跨越烦恼的气度,需要调整一种更宽阔的思维方式,去改变那些分别,规范那些抱怨,让那些经过的缘来缘往,能够用更宽松的形式出现在生活、经过生活。

    ⑥一个人的心地,留出足够的余地去反思和发现,去凝聚那些失落中的勇气,悲观中的突围,幸福从来就不拘一格,它是一种乐观的意志和心态,去改变那些生活中的苦难和艰辛,或者是一种积极的面对,能够在面对磨难和悲观的时候,发挥积极的帮助。古人说的苦尽甘来,说容易,活不容易。

    ⑦幸福需要每个人去体验和感知、培养和努力,更是生活艰辛中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幸福本身就来自于认识幸福的能力,和相信幸福的智慧,幸福不存在于对生活的裁判和分别,它来自于对生活的创造与作用。

(选自读者文摘在线阅读2016年1月2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第①段中的“允许生活留白”?

(3)第③段中“幸福在于对生活的尊重和认可”,说说你的理解。

(4)请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5)怎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

三、写作(共1小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有很多回忆、留恋和选择。刘墉说:“我甚至在看老电影时,不愿见到世贸中心的画面。因为看一次,就重复一次噩梦;回头一次,就是又一次伤害。”张晓风说:“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毕淑敏说:“有些事情不值得总结,忘记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绝不回头。”辛弃疾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佛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面对人生中难以取舍的难题时,回头或者不回头折射出当事人的种种心境,引发我们对自身、对他人、对周遭世界的别样思考。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7-2018学年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评价检测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