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评价检测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与运用(共7小题)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____①____。我们把自己的头脑,____②____,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
经过几周的精读,你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在读书汇报会上,你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阅读品悟(共3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做一个幸福的人
①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太多的得得失失,不必苦苦强求,很多事情总是在时间的积淀中,忘记的忘记,化解的化解,放那些往事渐行渐远,更允许生活留白,对人对事,留几分斡旋的余地,不去苛求那些客观的氛围,学会改变自己内心的境地,时光从此刻到将来,怎样的改变,在于自己的态度。
②生活不是用自己的固执活成一种自我的孤独,不管走在哪一段旅程或哪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想活成幸福的自己,但这个时候恰恰需要一种看穿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需要具备哪些拓宽内心的努力,和在纷扰生活中需要坚守的那些信念与规矩,做一个幸福的人,需要遵守那些幸福的方圆。
③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这变幻莫测的生活里,更有不同的答案,不要为幸福定一个狭隘的定义,或者是在狭隘里作茧自缚,幸福在于对生活的尊重和认可,包容那些缺憾与曲折,更不必要固执地认为幸福是一个固定的结果,幸福是一种具有坚强意识的选择、包容宽阔的接纳、人生行程中的伴随。
④幸福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从简单中的发现,更是一种内心的历练与欣赏,同时也是一种内心境界的提升与放下,不是让内心如何填满故事,而是留给生命更多的记忆空间,所以更需要不断地内心拓展,或者说在那些突破狭隘中的思索,调整状态和方向,和生活达成一种沟通和合作。
⑤每个人走过艰辛,恰恰需要坚持,幸福不是按照每个人对生活的满意来界定,它是考量一个人不去自寻烦恼的能力,或者是跨越烦恼的气度,需要调整一种更宽阔的思维方式,去改变那些分别,规范那些抱怨,让那些经过的缘来缘往,能够用更宽松的形式出现在生活、经过生活。
⑥一个人的心地,留出足够的余地去反思和发现,去凝聚那些失落中的勇气,悲观中的突围,幸福从来就不拘一格,它是一种乐观的意志和心态,去改变那些生活中的苦难和艰辛,或者是一种积极的面对,能够在面对磨难和悲观的时候,发挥积极的帮助。古人说的苦尽甘来,说容易,活不容易。
⑦幸福需要每个人去体验和感知、培养和努力,更是生活艰辛中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幸福本身就来自于认识幸福的能力,和相信幸福的智慧,幸福不存在于对生活的裁判和分别,它来自于对生活的创造与作用。
(选自读者文摘在线阅读2016年1月2日)
三、写作(共1小题)
人生有很多回忆、留恋和选择。刘墉说:“我甚至在看老电影时,不愿见到世贸中心的画面。因为看一次,就重复一次噩梦;回头一次,就是又一次伤害。”张晓风说:“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毕淑敏说:“有些事情不值得总结,忘记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绝不回头。”辛弃疾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佛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面对人生中难以取舍的难题时,回头或者不回头折射出当事人的种种心境,引发我们对自身、对他人、对周遭世界的别样思考。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