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       
A . 黄帝 B . 夏启 C . 秦始皇 D . 孝文帝
2、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颁发圣旨,让各地作迎驾准备,圣旨上文字的书写应该是(    )

A . 金文 B . 甲骨文 C . 楷书 D . 小篆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陆续出土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这主要反映出(    )

A . 西汉开始出现丝织品 B .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 新疆在汉代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D . 汉代新疆人主要穿丝绸衣服
4、孔子周游列国时带了三大车竹简,出行不便。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    )

A . 丝织技术 B . 活字印刷术 C . 雕版印刷术 D . 造纸术
5、《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    )

A . 刻画符号 B . 小篆 C . 金文 D . 甲骨文
6、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 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 . 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 . 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 . 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7、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伤寒杂病论》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8、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明朝
9、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是哪个地方吗(    )

A . 元谋 B . 河姆渡 C . 北京 D . 半坡
10、下图为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的宣传海报。该片2008年月登陆内地,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会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我国的哪个省或市(    )

A . 陕西 B . 北京 C . 云南 D . 浙江
1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 . 会不会使用工具 B . 会不会直立行走 C . 会不会制造工具 D . 会不会使用天然火
12、“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这段史料反映的是远古时期哪位传说人物的英雄事迹(    )

A . 炎帝 B . C . D .
13、

图1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图1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 . 商朝、秦朝、三国 B . 秦朝、隋朝、唐朝 C . 商朝、秦朝、隋朝 D . 隋朝、宋朝、明朝
14、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包括(    )

①“授民授疆土”

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

③诸侯王的位置由民主选举产生

④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5、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 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 . 中国实现统一 C . 中国经济大发展 D .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16、《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C . 统一文字 D . 焚书坑儒
17、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反复强调要采取措施反腐倡廉胜取信于民。那么,在汉武帝时,为防止官员为非作歹,监督和检举京师高官和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 . 颁布推恩令 B . 设立司隶校尉 C . 独尊儒术 D . 削弱封国
18、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

A . 张骞 B . 玄奘 C . 马可·波罗 D . 鉴真
19、

下图示中的兵马俑,代表了我国封建王朝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这个王朝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隋朝 D . 唐朝
20、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所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

A . 张仲景 B . 华佗 C . 黄帝 D . 李时珍
21、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 B . 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C . 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 D .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22、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

①王昭君  ②诸葛亮  ③袁绍  ④孝文帝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23、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 .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B . 加强文化专制 C .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D .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4、下列事件不可能被写进《史记》里的是(    )

①秦赵长平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汉武帝派兵征战匈奴④蔡伦改进造纸术⑤北魏孝文帝改革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④⑤ C . ②③④⑤ D . ②③④
25、近来,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反映了四川人民在灾后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望。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A . 春秋、战国 B . 春秋、秦朝 C . 战国、西汉 D . 战国、东汉

二、综合题(共4小题)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记载,西周初年,周王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的?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周初分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3)历史上把“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这一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齐、楚、晋出现的霸主分别是谁?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除了使用武力外,还积极展开政治和外交攻势,当时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外交策略,它们分别是什么?

2、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不削而稍弱矣。”

——《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秦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请结合所学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②      

(2)结合材料一图示以及所学,秦统一后确立了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地方上秦朝采取了什么制度?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中的“上”“陛下”是谁?主父偃的建议是什么?这一建议有何巧妙之处?

(4)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后奠定的?请分别写出魏蜀吴这三国的建立者。

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温故而知新”“当仁不让于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材料二:某中学初一(8)班新学期刚刚升学,班上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会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材料三: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说:“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书籍被烧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那一历史人物的言论?他创立了什么学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3)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三家思想学派的观点?请分别指出。

(4)材料三中“蓬蓬勃勃的那种精神”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的什么局面?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材料二: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如下图)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山东省惠民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