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同步习题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运用(共8小题)

1、下列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取(xí)       吹毛求(cī)        孜不倦(zǐ) B . (xiá)      味同蜡(jiáo)      而不舍(qiè) C . 碍(zhì)      馋欲滴(yán)       前后继(pū) D . 难(zhé)      求神拜(fó)        持之以(hé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诓骗  狂忘自大  寻章摘句 B . 伦理  轻而易举  根深缔固 C . 澡饰  不言而瑜  袖手旁观 D . 渺茫  豁然贯通  格物致知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与人相处,不能吹毛求疵 , 而且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讲究方式和场合。 B . 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 C . 只要大家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D . 同学们学习文化知识,不能只咬文嚼字 , 要准确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阅读名著中,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去掉“在……中”) B . 几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会议室开会,研究本学期读书活动的开展问题。(删去“学校的”) C . 为搞好“书香节”,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们开展活动的意见。(在“书香节”后加“活动”) D . 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在“保护”后加“意识”)
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一定时间内要阅读大量的书却无暇细读时,可用泛读法。

②要想具有广博的知识,请学会泛读吧。

③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快速阅读方法。

④泛读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⑤阅读与自己的学业联系不太紧密但又有一定帮助的书,也可用泛读法。

A . ③①⑤④② B . ③④②①⑤ C . ⑤①④②③ D . ⑤①③④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正如常谚所说,机会“先把其前额头发让你抓,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就给个光头让你抓”,或者至少,它先给你容易抓的瓶把,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就给你难抓的瓶身。

以上文字摘自《      》,这段文字是想告诉读者      的道理。

7、“禁烟令”开始实施后,作为公共场所的学校已经全面禁烟。期中考试后,九年(1)班召开家长会。作为班长的你正在门口引导家长进入教室,这时,一位男家长吸着烟准备进入教室。你应该说些什么来劝阻他?(50字左右)
8、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九年级某班开展以“经典作品  伴我前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中,班级宣传栏上有两则材料,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开卷有益”是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越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材料二:

(2)学校计划开展“经典阅读”大赛,比赛开始前,记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采访,如果记者问你对此活动的态度,并阐明理由,你会怎样回答?
(3)请仿照下面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二、阅读理解(共3小题)

1、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选文的对方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2)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中提到的几类人的理解(举例说明)。
(4)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图片_x0020_4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唯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圄,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分析选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
A . 《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B .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 . 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身陷囹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D . 选文最后一自然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5)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选文第③段补充论据。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范仲淹、辛弃疾

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高贵的“低头”

陈鲁民

图片_x0020_5

    ①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麦克法兰先生,应邀来华访问。旅程中,在飞机上、火车上,他见到了太多的“低头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但当他走进深圳图书馆时,却十分惊喜地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在低头认真读书,不由地发出感叹:“这是高贵的低头。”

    ②麦克法兰在“低头”前面加上形容词“高贵的”,既是对记载人类文明的书籍的赞誉,更是对读书这一高雅行为的褒奖。

    ③由此想起一件事。前几天,我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捧着一本《老子》在看。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自己很“另类”,因为周围的人大都在低头看手机。我故意走了几节车厢,见到一个外国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一位中年妇女还要给这个“老外”拍照,说是带回去教育孩子。她的两个孩子都是“低头族”,平时不爱读书,成绩很差。

    ④说起大学生里的“低头族”,恐怕更多。在大学任教,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有时候一上课,举目望去,抬头听讲者不到一半,余者大都在低头玩手机。有位教授讲到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时,稍微加了点儿作料,说到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教授自以为很幽默地又补充一恨:四恨学生“抬头率”太低。这时,学生们才纷纷抬头笑了几声,但很快又把头低下了,沉浸在游戏或“韩剧”当中。

    ⑤“高贵的低头”,是为了学习知识,广博见闻,提高素质,增强本领。“高贵的低头”多了,将来就肯定会抬起“高贵的头”,建功立业,一鸣惊人。反之,少了这“高贵的低头”,腹中空空,不学无术,那么未来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想抬头恐怕也抬不起来,想出人头地就更不可能了。毕竟,没有哪个老板聘人时会问应聘者会不会打电子游戏,看过多少韩剧,而只会关注应聘者拥有的文凭和各种技能等,而这些都是靠坚持数年“高贵的低头”换来的。

    ⑥一位常年飞747大客机的空姐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头等舱旅客看书的较多,公务舱旅客看杂志或用笔记本办公的较多,经济舱旅客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睡觉的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高贵的低头”,普通候机区的人基本上都在低头玩手机。由此,引起了她的深思: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⑦我们应尽情享受“高贵的低头”带来的精神愉悦。“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期而自觉的“高贵的低头”,会使我们潜移默化地拥有高贵的见解,高贵的谈吐,高贵的举止,高贵的仪容,成为底蕴厚重的高雅君子,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表达的观点。
(2)本文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请简述理由。
(4)联系现实,谈谈如何让更多的人“高贵的低头”。

三、作文(共1小题)

1、与悦读结伴而行,可让我们懂得“立定脚跟欣赏”,可让我们体会书里书外美好的人生,可使我们接受真善美的洗礼,产生灵魂的愉悦。

请以《我的悦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2)文体自选(戏剧、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同步习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