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共9小题)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阙 乘 琼 不胜 绮 婵娟
2、苏轼, 代杰出的 家,号 。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称为“ ”。
3、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它的含义是 ,在词中,这句词是对 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了 。
4、词也要押韵,请把这首词的押韵的字写出来。
5、用“/”划分下列词句的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水调歌头》将叙事、 、 、 融为一体, 结合,富有人生哲理,也呈现出作者胸怀的超脱开阔。
7、本词上阕写 ,下阕写 ,其实是 。
8、对《水调歌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 . “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 .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9、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 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 .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二、问题理解(共9小题)
1、写出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4、《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作用是什么?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6、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前句与后句有什么联系?怎么理解“难全”?
8、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理解。
9、怎样理解《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中心思想?
三、阅读理解(共1小题)
1、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词中哪几句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感悟?
(2)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