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永威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年级: 学科:地理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共41小题)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


A . 自然环境因素 B . 政治因素 C . 婚姻家庭因素 D . 社会经济因素
2、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人口合理容量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 . 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大于环境人口容量,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含义 C . 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D . 合理人口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
3、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 .   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 B . 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 . 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D . 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变
4、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  )

①婚姻关系稳定 ②有宗教信仰 ③初婚年龄大 ④离婚率高.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5、按成因,大庆属于哪种区位类型的城市(  )

A . 交通枢纽 B . 自然资源 C . 省会 D . 水运的起点和终点
6、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是亚马孙平原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地形因素 B . 河流因素 C . 气候因素 D . 交通因素
7、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是(  )

A . 澳大利亚 B . 美国 C . 英国 D . 中国
8、

如图是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椐此完成下题.

(1)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1)
A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 .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影响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
A . 经济水平 B . 教育水平 C . 历史条件 D . 自然条件
(3)甲国或乙国目前的人口状况是(  )

(3)
A . 甲国男女比例失调,人口增长缓慢 B . 乙国青壮年人口多,即将进入人口生育高峰期 C . 甲国青少年人口少,劳动力不足 D . 乙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负担加重
(4)目前,人口年龄构成与甲国相类似的是(  )

(4)
A . 欧洲 B . 北美 C . 亚洲南部 D . 澳大利亚
9、

如图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5年0~15岁、15~65岁、6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

(1)
A . B . C . D .
(2)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2)
A . 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 B . 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 C . 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 D . 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10、

读图“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图”,回答下题.

(1)1950~20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年份的增长率约为(  )

(1)
A . 33‰ B . 43‰ C . 25‰ D . 15‰
(2)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分析,未来10~20年内将出现的情况是(  )

(2)
A . 人口总量稳定 B . 人口老龄化加速 C . 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D . 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7‰左右
11、下表为我国大陆地区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回答下题.

年份

总人口

年龄结构(%)

每十万人具大学

城镇人口比重

(万人)

0~14岁

15~64岁

≥65岁

文化程度人数

(%)

1990

113368

27.69

66.74

5.57

1422

26.23

2000

126583

22.89

70.15

6.96

3611

36.09

(1)上表数据说明我国大陆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①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加快     ②壮年人口比重大,呈现老龄化趋势

③人口压力大,人口素质仍然较低     ④劳动力不足,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1)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2)针对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建全社会保障及社区服务制度       ②积极鼓励生育,保证优生优育

③建立全民教育制度,提高人口素质    ④计划生育,将人口增长率降至零.

(2)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2、环境人口容量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A . 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 B . 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 . 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 . 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13、有关中国文化与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妇女的初婚年龄较大 B . 在当代中国,适当的晚婚晚育已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 C . 在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变化不大 D .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上的影响
14、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

A . 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 .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 . 不同时期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 . 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差异
15、读图,下列四幅图中反映建国后我国人口状况变化的是(  )

A . B . C . D .
16、

下列①②③④示意图反映了一些国家近年来的人口迁移状况,这些国家是(  )

A . ①德国、②俄罗斯、③日本、④美国 B . ①俄罗斯、②德国、③美国、④日本 C . ①美国、②日本、③俄罗斯、④德国 D . ①日本、②美国、③德国、④俄罗斯
17、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

①南部沿海密集,北部高原稀少   ②东部沿海密集,西部高原稀少

③平原地区密集,山区稀少     ④沿海密集,内陆稀少.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8、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 . ②④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19、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 . 20世纪初期 B . 20世纪40年代 C . 20世纪末期 D . 20世纪60年代
20、

图为某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该国最有可能是下列的(  )

A . 美国 B . 英国 C . 肯尼亚 D . 中国
21、下列沿河地区中,不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地区是(  )

A . 河流的发源地 B . 河流入海口 C . 两条河流交汇处 D . 河流渡口处
22、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据此完成下题.

(1)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  )

(1)
A . 环境承载力 B . 人口合理容量 C . 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D . 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2)为提高我国的环境承载力,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2)
A . 加大对资源的开采力度 B . 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C . 开发新能源 D . 变耕地为工业用地
23、2011年日本的人口密度达到335人/平方千米,远超过该国的环境承载力,但其居民生活水平高,原因是该国(  )

A . 居民消费水平低 B . 科技发达,资源利用率高 C . 矿产资源丰富 D . 位于季风气候区,人口容量大
24、“丁克(DINKS)”家庭,也称自愿不生育家庭,是“Double income,no kids”缩写的音译,其含义是“双份收入,不要孩子”.“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是(  )

A . 现代大城市文化 B . 宗教文化 C . 儒家文化 D . 传统农业文化
25、

读城市的自然地理因素图,完成下题.

(1)关于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1)
A . 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中低纬度的沿海低地平原 B . 高寒区、荒漠区及热带雨林区无城市分布 C . 世界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高纬的沿海地区 D . 沿河设城是我国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2)同时具备图中阴影部分区位因素的城市是(  )

(2)
A . 新疆 B . 上海 C . 长沙 D . 拉萨
26、

读楼层高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题.

(1)决定图中曲线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1)
A . 地租水平 B . 交通条件 C . 环境质量 D . 建筑水平
(2)在“O”区域附近形成的功能区一般是(  )

(2)
A . 中心商务区 B . 工业区 C . 住宅区 D . 文教区
27、

如图是“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1)
A . 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 B . 城市绿地面积小 C . 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D . 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
(2)下列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可行性措施有(  )

①扩大绿地面积    ②完善城市道路网    ③提倡坐出租车    ④加强城市管理.

(2)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28、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      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     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9、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属于(  )

A . 国内迁移 B . 国际迁移 C . 省际迁移 D . 县际迁移
30、近年来,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 国家政策 B . 战争 C . 自然灾害 D . 开发资源
31、近年来,我国派往海外留学生,学成不归国现象严重,这一现象对我国而言(  )

A . 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B . 可以减轻人口压力 C . 造成人才流失 D . 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32、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是(  )

①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经济活动频繁         ②高楼林立,地价便宜

③建筑物高大密集,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④中心商务区有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向.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③④
33、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 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目前城市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慢 C . 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D .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34、下列情况对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的、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因素是(  )

A . 良好的文化教育 B . 和睦的婚姻和家庭 C . 经济发展水平 D . 优美的生活环境
35、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经济因素的是(  )

A . 矿产资源 B . 政治变革 C . 交通和通信 D . 战争
36、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  )

①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地转化不足造成的;

②农业现代化带来的人口城市化;

③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④因大城市就业人口短缺造成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37、形成多育多子的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  )

A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 B . 劳动力增值能增加家庭财富 C . 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 D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38、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为主.读表完成下题.

年龄段(岁)

迁出人口(人)

迁入人口(人)

≥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5000

(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

(1)
A . 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 . 缓解了人地矛盾 C . 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 . 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2)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

(2)
A . 环卫人员 B . 中小幼教师 C . 工程技术人员 D . 建筑设计师
39、

如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下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1)
A . ①国 B . ②国 C . ③国 D . ④国
(2)图中②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2)
A . 60% 计划生育 B . 30% 鼓励生育 C . 90% 计划生育 D . 30% 引进外来移民
40、如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 (1)
A .   16.7% B . 14.3% C . 0.9% D . 1.2%
(2)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2)
A . 人口出生率高 B . 人口死亡率低 C . 大量人口迁入 D . 原有人口基数小
(3)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 (3)
A . 人口老龄化突出 B . 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 . 社会劳动力不足 D . 城市用地压力增大

二、综合题 (共4小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们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造成了人力的大量流动.这些离开家去外地就业的人员在春节前后集中返乡过年,即成为春运运输的主要人群之一.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流动”.2012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3亿人次.

材料二:2000﹣2010年上海和全国人口增长率和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化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及原因.

(2)结合材料二简述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有利影响.

(3)结合材料二分析目前上海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并分析该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

2、

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E反映的是      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两种类型.图乙中的甲属于      国家,图乙中的乙属于      国家.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特点: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3-201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永威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