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达标卷(二)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与运用(共5小题)
汽车穿山越谷,乡问的景色měi bú shèng shōu 。山峰青翠,河流清澈,岸边huā tuán jǐn cù ,偶尔见一两个村落,炊烟袅袅 ,鸡鸣狗吠,绿树掩映中的红砖瓦房,都给人一种渔夫人桃园的清新境界。
确凿 云宵 和蔼 惭魁 众目睽睽
尴尬 踉呛 创伤 难堪 幌然大悟
错别字 |
|
|
|
|
改正 |
|
|
|
|




央视有一则关于教育的公益广告非常巧妙,广告的宣传语为:“关注孩子,不要管住孩子。”请你根据下面这则漫画所反映的教育问题,也来拟写一则公益宣传语。
负担
二、阅读理解(共3小题)
杨忆虚心改文章
欧阳修
杨文公①尝戒②其门人,为文③宜避俗语。既而④公因作表云:“伏惟陛下德迈九皇。”门人郑戬遽⑤请于公曰:“未审何时得卖生菜?”于是公为之大笑而易之。
(选自《归田录》)
【注释】①杨文公:名亿,北宋著名文学家。②戒:告诫。③为文:做文章。④既而:不久。⑤遽:立刻,马上。
杨文公尝戒其门人
(1)①杨文公尝戒其门人 ②为文宜避俗语
于是公为之大笑而易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讨分数的人
徐慧芬
①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②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③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④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⑤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⑥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⑦“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⑧“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
⑨“啊,我表扬过你?”
⑩“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⑪“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⑫“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⑬“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⑭“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⑮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
⑯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
⑰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⑱多年以后……
⑲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⑳“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8期)
儿时的元宵节
宗寅
①“正月十五大似年,天上的月首次圆。未出十五都是年,家的元宵比蜜甜……”吃元宵、舞狮子、看灯展……猴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你是怎么度过的?
②儿时的元宵节,长辈们都为这一天快乐而辛勤忙碌着。即使在那物质贫乏的年月,家家户户也总要准备一些过节的东西,正所谓“炒十三、蒸十四、正月十五搓圆子”。若是在这一天家里有人来串门,主人家端不出像花生瓜子之类的吃食,就会很没面子,客人也会不快乐。
③记得童年时的元宵节,春天来得格外的早,放风筝是那时元宵节的必备项目。孩子们在大人的帮助下扎出“大蝴蝶”“大金鱼”,放飞到天上,看谁放得高。如果赶上风稍大的日子,那可要用爷爷织渔网的绳子放飞才不至于挣断。若是把夹着小哨的纸片拴在绳上,银铃般的响声便会伴着春风自下而上升向天空。大人说,风大时,把小孩拴在“大蝴蝶”的尾巴上就可以飞到天上去。那时的我们都信以为真,只是不敢真的去尝试。
④童年时的元宵节,还时兴荡秋千。用两根麻绳穿上一块小木板,往歪脖子枣树上一挂就成了个简易的秋千。坐上木板,伙伴们用力地把你往前送,等秋千荡起来后,一边看你飘来荡去,一边听你大呼小叫。那胆小的、心粗的孩子,有时会从秋千上摔下来,摔个鼻青脸肿是常有的事,但我们仍乐此不疲。
⑤小时候,村子里没有通电,家家户户都靠煤油灯照明。夜幕降临,村里总是一片漆黑,家里那如豆的灯火,照亮的范围很是有限,所以,晚上走在村里,人们只能靠着记忆回家或者外出串门。但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这墨一样的漆黑就会被赶走。这一天的晚上,人们等待着龙灯的到来,当远处有一串亮光明明灭灭时,我们就知道它来了。我们一群毛孩子跑过去,欢呼雀跃地跟随着舞龙灯的队伍走街串巷。龙灯所到之处,接灯的人家都要放爆竹,还有人家会摆香囊迎接龙灯。此时,舞龙灯的人便会围绕着这户人家的院落、厅堂、屋柱,甚至卧室舞上一通,然后龙头朝外地舞出大门。如果有的人家吝啬,不给赏钱,礼品或点心,龙灯便会尾朝外倒退着舞出门,这种俗称“倒拔龙”的做法是很不吉利的。
⑥在元宵节打灯笼串门送祝福,是一个展示才艺的好机会。灯笼都是自己制作的,有椭圆形的,有正四方、正六方、正八方形的,高级的还制成了亭台楼阁。谁的花灯做得最好看,谁就成了孩子王,会赢得一大批孩子的拥护。
⑦宋代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述了一则有关元宵节点灯的故事。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讳他的名字,不许别人说“登”字,“触者必怒,隶卒多被榜笞”。由于“登”与“灯”同音,所以“灯”字也不许老百姓说,“点灯”只能叫“点火”。到了元宵节放灯时,他叫人贴出告示:“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当地老百姓讽刺他是个“放火州官”。于是一个讽刺当权者为所欲为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直流传至今。
⑧童年的歌是远去的笛,总在月圆之夜响起。今天是元宵节,今宵的月是今年中的第一个圆。广寒仙子,你吟唱吧,就唱那首我们都爱听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2016年3月2日《人民日报》)
节日 | 时间 | 相关资料(可从节日的习俗、习俗的寓意、相关传说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填写) |
元宵节 | 正月十五 | 吃元宵、舞狮子 |
端午节 |
|
|
中秋节 |
|
|
三、作文(共1小题)
从懵懂走向明理,从稚嫩走向成熟,成长路上,我们会有很多的“你”陪伴;父母亲情,呵护我们成长;老师教导,增长我们学识;别人相助,温暖我们的心窝;一部书籍,启迪我们的智慧;一本日记,倾述我们的心怀;一个梦想,鼓舞我们的人生……这许许多多的“你”,给我们力量,助我们成长,让我们感恩,让我们铭记。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象,以“一路上有你”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