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期中物理考试试卷

年级:八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将发声的音叉轻轻接触细线悬吊的轻质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以下几个实验中所用研究方法与其相同的是(  )
A . 研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时,比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 区别 B . 通过扬声器前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C . 研究材料隔声性能时用同一声源,并在声源周围包上厚度相同的材料 D . 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
2、运动员关节扭伤后,马上给他喷涂一种雾状的东西。那是什么呢?原来那是极易挥发的液态氯乙烷,用它作麻醉剂可使运动员的皮肤迅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

A . 汽化吸热 B . 升华吸热 C . 凝固放热 D . 熔化吸热
3、下列现象发生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 初春,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B . 盛夏,湿地中水的蒸发 C . 金秋,夜晚草叶上形成露珠 D . 寒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4、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 . 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 . 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D . 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5、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探究过程包括:①提出问题,②得出结论,③设计和进行实验,④做出假设.下面四组探究过程顺序合理的是(  )
A . ④①③② B . ①④③② C . ①④②③ D . ③④①②
6、用质地密实的薄纸做成一个纸锅,在其中加入适量水,放在火上加热,过一会儿水沸腾了,而纸锅却不会燃烧,这主要是因为( )
A . 纸的散热性能很好 B . 纸的着火点低于火焰的温度 C . 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D .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且低于纸的着火点
7、在下列四个句子中,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1)这首歌调子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 (4)请勿高声喧哗.(  )
A . (1)(2) B . (2)(4) C . (1)(3) D . (3)(4)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看起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B . 太阳发出的光是白色的,也是最单纯的光 C . 月亮是一个自然光源,而通电的电灯是人造光源 D .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9、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 .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 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 .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真空不能传声通过实验可直接获得结论 B .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 . 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11、透过蓝色透光的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A . 观察黄色物体,可以看到绿色 B . 观察绿色物体,可以看到蓝色 C . 观察红色物体,可以看到黑色 D . 观察任何颜色物体,看到的都是蓝色
12、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 . 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B .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 . 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 .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3、天文奇观“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它的产生和日食的道理相同.如图所示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金星的位置应在(   )

A . B . C . D .
14、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

A . 2.1 m B . 2.5 m C . 4.6 m D . 5 m
15、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共16小题)

1、期中考试时,监考教师会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考生的耳朵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相同/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6s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m.
2、某人将读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甩动,直接用来先后测量两个人的体温,若这两人的实际体温分别为37℃和39℃,则体温计的两次读数分别为      ℃和      ℃.
3、人耳能听到的声波,其频率范围大致在20Hz和20000Hz之间.利用B超检查身体,B超是      (超声波/次声波),这是利用声音传递      (信息/能量).
4、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m/s.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如图所示,将一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后,放在红光的外侧,过一会儿,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将      .以上现象说明它具有      效应.生活中      (①卫生间的浴霸,②厨房的消毒柜)属于这种不可见光的应用(①/②).

5、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      (高/低)的结果.在医院里病人发热时,高烧不退,可以用酒精擦拭病人的身体,这是因为酒精      而带走病人身体的热量,起到暂时降低温度的效果.而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时,长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            物态变化.

6、如图是医生检查患者牙齿的情景.其中涉及到两方面的物理知识:一是利用金属小平面镜      (成像/改变光路),能观察到牙齿背面的情况;二是在金属小平面镜放入口腔前,先要将它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以免水蒸气在镜面上      形成水雾.

7、如图是超市中用来识别货物和价格的条形码,它就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当扫描仪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      (反射/吸收),白条纹将光      (同上),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了.

8、生活处处有物理: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那么,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      (内表面/外表面).
9、以下各图是我们在课堂上完成的一些实验.
(1)钢锯条以如图甲所示方式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锯条由于      而发出声音.改变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再次拨动,发出声音的      会改变( 响度/音调).

(2)如图乙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造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随着实验的进行金属盘的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

(3)如图丙对碘锤缓慢加热,会看到碘锤内充满      色的气体,停止加热,会看到锤内壁和顶部出现      色的颗粒.依据此现象,判断这种物态变化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书本上没有用酒精灯直接给碘锤加热,而是采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的,是因为碘的熔点比水的沸点      (高/低).

10、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4

96

99

99

99

99

99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则测出的水温将偏      (高/低).
(2)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
(3)根据图丁的      图,说明水已沸腾.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5)另一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完全相同,但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      .
(6)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序号).

①得到可靠的结论               ②减小实验误差

11、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一次性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实验时先应该处于      状态(松弛/绷紧).
(2)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 或d).

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 或d).

②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

12、如图所示,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实验操作要解决两个问题:

①如何确定      的位置

②如何比较      的大小来判断像的性质

(2)为了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      ,重复实验.
(3)实验表明:像与物相对于镜面      .(对称/不对称)
(4)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他      (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实/虚)像.
(5)如果玻璃板放置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
13、综合实验活动: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所示,光斑的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光斑又如何形成的呢?对此小明决定探究,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是      (合理/不合理)的;
(2)为了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带孔的卡片,如图甲所示,卡片中各孔尺寸相同(约为1cm),在进行探究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让太阳光通过卡片上的孔,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为验证猜想b,小明让带孔卡片,离地面白纸较远,慢慢靠近地面,发现开始实验时,白纸上的光斑都是圆形,说明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      (有关/无关).但是当卡片距离地面很近时,看到的光斑与卡片中孔的形状相同,这说明光斑的形状还与      有关.

(3)为验证猜想c,如图乙,让带孔的甲纸板离地面白纸的距离不变.让乙纸板向左运动,使孔径越来越小,你觉得选      图实验最科学,实验时,当孔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发现白纸上的光斑由孔的形状变成圆形.这说明小孔形成的光斑与小孔的大小      .(有关/无关)通过探究,他们初步得到了以下结论,      光斑(填光斑的形状)一般是太阳的像,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树叶间空隙大小、树叶间空隙与地面的距离有关.不管光斑是不是像,他们都是由      形成的.

14、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题:
(1)图示为“坐井观天”的示意图,设点E为青蛙的眼睛,请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作出青蛙看到天空范围的光路图.

(2)如图所示,一物体AB放住平面镜前,请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1)
A . 逐渐升高 B . 逐渐降低 C . 先升高后降低 D . 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2)
A . 30% B . 40% C . 60% D . 90%
(3)使用一段时间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逐渐减少,主要是      (水/原液)蒸发了,与一开始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升高/降低/不变).
16、小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100g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1)冰属于      (晶体/非晶体);
(2)在BC阶段物质处于      状态(固体/液体/固液共存);此过程中要吸热,温度      .熔化过程一共      分钟.
(3)回忆老师在课堂上做的实验,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好处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期中物理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