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年秋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

A . 官渡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三顾茅庐 D . 七擒孟获
2、东汉末年的各路军阀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的是(     )

A . 刘备 B . 袁绍 C . 曹操 D . 孙权
3、

阅读如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不正确的一项(    )

A . 曹操 洛阳 B . 刘备 成都 C . 孙权 建业 D . 曹丕 洛阳
4、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 .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 .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 孙权称王,国号吴
5、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 孙权 B . 刘备 C . 曹操 D . 曹丕
6、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
A . 匈奴大军 B . 孙刘联军 C . 前秦军队 D . 东晋军队
7、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其中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是(    )
A . B . 蜀汉 C . D . 东晋
8、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    )
A .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 B .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 C .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 D . 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

二、综合题(共3小题)

1、

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读图填空。

(1)图中,A:政权      ,建立者      

(2)图中,B:政权      ,都城      

(3)图中,C:政权      ,都城      

2、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3、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帅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
(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如何?
(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2017年秋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