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
A . 人情关系
B . 伦理道德
C . 礼乐秩序
D . 法制建设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
A . 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 . 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 .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 . 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3、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 .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 .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 .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 .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 .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5、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
A .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 .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 .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6、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
A . 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 . 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 .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 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7、“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
A . 格物致知
B . 发明本心
C . 知行合一
D . 经世致用
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
A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
A .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 .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 .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 .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10、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 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
B . 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C . 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
D .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11、程颐、程颢兄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在其著作《二程遗书》中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该主张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
A . “致良知”
B . “格物致知”
C . “存大理.灭人欲”
D . “发明本心”
12、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这一人生活在( )
A . 北宋
B . 南宋
C . 明代
D . 清代
13、黄斡(1152—1221)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的“先生”是指( )
A . 朱熹
B . 陆九渊
C . 王守仁
D . 黄宗羲
1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