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23课《秋水》同步检测题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犬豕鸡豚者   攘:窃取 B . 至杀不人也 辜:清白 C . 不知其不义也 情:确实,的确 D . 多尝苦曰 甘:甜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永保无疆之  休:休息 B .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事物 C . 之以严刑  董:督责 D . 念高危,则思谦以自牧  冲:冲动
3、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泾jīng       涘yǐ       渚zhǚ B . 泾jìng       涘sì       渚zhě C . 泾jīng       涘sì       渚zhǚ D . 泾jìng       涘 yǐ      渚zhě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 径流        渚崖        辩别        望洋向若 B . 泾流        劝谏        旋转        欣然自喜 C . 争辩        穷匮        孀妻        遗笑大方
5、下列加横线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旬有五日而后 B . 夫列子风而行 C . 一国者 D . 而御六气之
6、比较下列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夫列子御风行③奚知其然也②举世非之不加沮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A .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B . ①和②不同,@和④相同。 C .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7、对下列两句文言文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②彼于致福者

A . ①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过去一样    ②列于对于求福的事 B . ①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    ②列子对于求福的事 C . ①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过去一样    ②他们对于寻求幸福的事 D . ①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    ②他们对于寻求幸福的事
8、对下面抗拒文言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 . ①即使如此,他还是没有树立起威信    ②他这样做,即使免去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 B . ①虽然如此,他还有未能树立的。      ②他这样做,好使免去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凭借呀 C . ①虽然如此,他还有未能树立的。      ②他这样做,虽然免去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凭借呀 D . ①即使如此,他还是没有树立起威信    ②他这样做,虽然免去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凭借呀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列子认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像那蜩,学鸠、斥鴳一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就像那乘大风南徙的大鹏一样。 B . 大鹏能南徙天池,但无扶摇之风也不能高飞,宋荣子“犹有未树也”,列子也得乘风而行。大鹏、宋荣子、列子都不是“逍遥游”。 C . 如果顺着天地自然的正气,驾驭着“六气”以游于无穷的宇宙,他就没有什么依待的了。这样的人,是至人、神人、圣人。庄子认为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当是圣人,“圣人”比“神人”“至人”为高。 D . 庄子宣扬完全超然而神秘的境界和不要任何客观条件,不受任何客观限制的所谓“无待”的自由。
10、选出下列划线词与其它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 . 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C . 顺流而行            D .  鱼虾而友麋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杀人者能一之   嗜:喜欢 B . 孰能之                 与:和 C . 天油然云              作:兴起 D . 其如是,孰有之    御:阻止
12、以下六句,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     )

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吾非至于子之门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⑥望洋向若而叹

A . ②④⑥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⑥ D . ③④⑤
13、《秋水》一文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作喻来说说明(    )

A . 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B . 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C . 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D . 人的认识受知天素质限制
14、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黑暗社会现实的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庄子 D . 荀子
15、《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    )

A . 惊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B . 赞美祖国江山的壮丽 C . 为河伯改变态度作铺垫 D . 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庄子,名            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庄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3、爱人者,            ,人恒敬之。心存      之意,胸怀      之念。

4、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5、《庄子》散文是      (时期)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      ,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            

三、阅读题(共1小题)

1、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不懂就问是很好的学习品质,人没有全知全能的,不要自大,更不要嘲笑别人,大家觉得河伯这个人怎样?

(2)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3)课文里有两个“于是焉”,一个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一个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这两个“于是焉”应该怎么理解?

(4)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这种人到底是什么态度?他说“始吾弗信”到底“弗信”的是什么?见到海若后,河伯应该“信”了,他信的又是什么?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5)“海纳白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副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23课《秋水》同步检测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