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中堂星晨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共5小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六一”节,许多年轻人因为已经长大,也玩起了滚铁环等传统游戏,以此怀念童年。 B . 深深眷恋家乡南京的朱先生,在网上听到歌曲《锦上南京》,留下了亲切美好的印象。 C .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公益大型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各界知名爱心人士出席仪式。 D . 端午节前夕,许多厂家推出了物美价廉的节日礼盒,来满足消费者馈赠亲友的需求。
2、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豪华的凡尔赛宫,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B . 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上的“自由钟”,从空中往下看,真是栩栩如生 C .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 , 爬到了黄鹤楼的最高层。 D . 我国的建筑设计师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应当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设计成果。
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2)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3)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请默写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4、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jī dàng      
(2)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yīn bì      
(3)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 shēng dǐng fèi      
(4)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 chū wàng wài      
5、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初中生活,如一条奔腾的小溪,每一朵浪花,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初中生活,                  

二、阅读(共4小题)

1、课内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

①俄而雪      

风起      

可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3)下面对所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题目《咏雪》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B . “柳絮因风起”运用比喻,生动现象写出雪的动态美,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C . 课文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D . 谢太傅笑是因为自己说的比他们说的要有文采。
2、课外文言文阅读

项籍弃书捐剑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 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的一项是( ) (1)
A . 学书不成,(去掉,指放弃学书) B . 项梁之(意动用法,对他很生气) C . 知其意(省略) D . 又不肯学(完毕)
(2)用三条“/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刘 邦 智 取 项 籍 以 力 斗 然 终 为 刘 所 败 乃 智 穷 也

(3)项羽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训是什么?
3、课内现代文阅读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 (1)
A . 母亲老了,她信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信赖她一样。 B . 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 . 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信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信赖她一样。 D . 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 . 《散步》里发生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我”的心态。 C . 《散步》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 . 《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3)读了这篇散文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
4、文学类文本阅读

母亲讨债

    那是一个除去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父母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全家人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前年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楞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陈家满目窘迫、凄凉,唯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个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惊恐,男人缩了缩身子,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令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一口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 

     “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子他妈的病已经好了,家境已大大改善。”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挣钱,等凑齐了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么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一辈子也不安心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本文的“母亲讨债”与一般人的讨债有什么不同?请根据全文概括回答。
(2)文中画线句子中“母亲”为什么要“咬咬牙”说?简要分析。
(3)请找出文中“我”在“母亲讨债”一事中,对“母亲”的态度发生变化的词语。
(4)结尾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所作所为的感动和敬意。那么你认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述。

三、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学会从生活中找“米”,只有随时留意我们周围的生活,经常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感而发,抒发我们的真情,最终写出打动人的文章来

请调动你的积累,搜索你的记忆,采写你熟悉的人和事,说真话,抒真情。

请以“那天我真       ”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500字;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四、附加题(共1小题)

1、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段的作者是       ,原名是      
(2)选文第一自然段写五猖会是“罕逢”的“盛事”和五猖庙的“奇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结尾又写背书的内容完全“忘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你对文中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有何评价?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星晨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