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2015-2016学年中考化学二模考试试卷

年级:中考 学科:化学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陈醋酿制   B . 笔芯导电   C . 光合作用   D . 烧制瓷器
2、2016年“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的是增强全社会惜水、节水、护水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 加强河湖保护与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 . 开发水电清洁能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C . 大力开发地下水,缓解家庭用水压力 D . 完善基础水利设施网络,助推民生水利发展
3、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下列食物中糖类含量最丰富的是(   )
A . 辣椒   B . 牛肉  C . 牛奶   D . 米饭
4、碘(I2)可用于测定Ve药物中的维生素C(C8H6O6)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I2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0 B . 加碘食盐中含有的就是I2 C . C6H8O6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 D . C6H8O6属于有机物
5、钪可用于制作特种玻璃及轻质耐高温合金等,钪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原子序数为21 B .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3 D . 相对原子质量为44.96g
6、天然气分子被包进水分子中,在低温与高压下结晶形成外观象冰一样的物质,由于遇火即可燃烧(如图),所以被称作“可燃冰”.下列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它的部分分子已不再运动 B . 它的化学性质与水相似 C . 它的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D . 它完全燃烧产物是CO2和H2O
7、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 . 处理尾气   B . 盛放氧气 C . 收集一定体积氧气   D . 蒸发食盐水
8、取一滤纸条,等间距离滴入10滴紫色石蕊溶液,装入玻璃瓶中,然后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待白烟消失后还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酸、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颜色 B . 图中黑点颜色为红色 C . 氨水和盐酸都有属于易挥发性物质 D .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9、类推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有关类推正确的是(   )
A . 有机物完全燃烧会生成CO2 , 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B . 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但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不一定是酸性溶液 C . 碳酸盐与盐酸能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 . CO2气体一般不支持燃烧,所以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一定不是CO2气体
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g B . 2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甲物质 C . 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温到40℃,浓度变得相等 D . 50℃时,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6.7%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以下是厨房中的几种物品,根据实物图示及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名称

铁锅

瓷器

塑料杯

筷子

(1)图中标示的物质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      (写符号),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2)写出一种铁锅防锈的合理方法      ,在生产中常用稀盐酸来除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用一次性筷子和盒饭取代了瓷器和竹筷,有些人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标志,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理由是      
2、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果用B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      (填“a”或“b”)进入
(3)写出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3、煤的气化是一种重要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其过程如图Ⅰ所示.合成气中的物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了物质C和D,其微观过程如图Ⅱ所示

(1)煤属于      (填“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图Ⅰ气化炉中发生的变化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图ⅡA,B,C,D四种物质中,常温时呈气态的氧化物为      (填化学式).
(4)物质D不仅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写出物质D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5)煤的气化这一技术的利用,你得到的启示是      
4、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与假设】

a.二者混合发生了化学反应

b.二者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设计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甲同学

在盛有1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1﹣2滴稀硫酸,振荡,同时测定溶液的pH

溶液pH减小但仍大于7

 乙同学

在盛有10 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然后再加入稀硫酸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乙同学认为甲的设计不合理,原因是      ,改进的方法是      ,根据改进的实验现象说明二者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变化,写出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乙同学在做完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实验后,为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设计了实验方案二

【思考与交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碳酸钠固体于试管中滴加乙同学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

      

稀硫酸      (“过量”或“不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丙同学在绝热装置中,向分别盛有10 mL10%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不同体积某浓度的稀硫酸,充分混合后溶液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最高温度18℃). 

(3)根据图示分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加入稀硫酸      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5、“元旦”假期,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机的选择”,用加热高锰酸钾进行相关实验.
(1)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才开始收集,原因是      
(3)【提出问题】“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此时排出的氧气比较纯净”,事实如此吗?

【设计并实验】采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产生氧气,测定不同时刻从试管排出的气体中氧气的浓度.

时段

氧气浓度变化特点

氧气浓度变化范围

加热时间

气泡特征

逐渐增大

21.2%﹣……

1﹣11s

不持续、不均匀

11﹣16s

持续、均匀、快速

快速增大

28.8%﹣66.7%

16﹣34s

逐渐变暖

66.7%﹣86.3%

34﹣80s

趋于稳定

86.3%﹣88.7%

80s﹣135

在加热药品的第①时段后期(11﹣16s),气泡已经连续、均匀且快速冒出,此时排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最大只有      %左右.

(4)“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表示排出的氧气已经比较纯净”的说法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5)【查阅资料】对于初中氧气性质实验而言,氧气浓度只需达到一定的数值,即满足实验要求即可.

【实验探究】

①取一个氧气瓶,使瓶内留有占集气瓶40%的水(余下的为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于装有水的水槽中.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小心地把瓶内的水排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立正放好.

③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木条复燃.

【反思与交流】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      (填“不一定”或“一定”)是纯氧.

(6)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      %.
(7)理论上,上述实验“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是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该兴趣小组利用不同时机收集的氧气(其中有1瓶预留少量的水)进行试验,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如下


时机1(加热10s)

时机2(加热15s)

时机3(加热35s)

带火星木条

复燃

复燃

复燃

木炭燃烧

木炭变红

燃烧,红光

剧烈燃烧,白光

蜡烛燃烧

燃烧更旺,红光

燃烧更旺,白光

燃烧更旺,白光

铁丝燃烧

铁丝熔成红色小球,有火花产生(红光)

燃烧,火星四溅,有少量黑色固体生成

燃烧,火星四溅,有较多黑色固体生成

(8)实验表明,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最适宜的时机是      ,根据上表中实验现象分析你得出结论的原因:      

三、计算(共1小题)

1、为了测定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双氧水的质量分数,小明做了以下实验(实验中不考虑反应放热导致的水分蒸发):

求:

(1)生成氧气质量为      克.
(2)实验中所用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2015-2016学年中考化学二模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