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测试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朱自清在《春》中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上一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 B . 比喻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例如,“他长得像他的爸爸”就是一个明喻句。 C . 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亚洲人。 D . 《天净沙》是曲牌名,不是题目;马致远是元代散曲家、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二、书写(共1小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

zhù

guǎng

dǎo

dǐng

      

      

      

人声      

      

      

      

      

众目睽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下面出自课文语段的语句顺序已被打乱,请按正确顺序重新排列,把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

②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③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④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四、默写(共1小题)

1、古诗文默写。    
(1)请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全诗:

            

            

(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3)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4)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入,于色苍茫中,烘托出…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五、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A . 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 . 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写明媚春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 . 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 . 后两句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六、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为人谋而不           ②好之者不如之者      

疏食饮水           ④在其中矣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宋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的复旦大学将《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定为校训,请你解读一下这所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如何承担起今天“治天下”的重任?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日“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注释】①孙子荆:孙楚,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北)人,西晋官员、文学家。②王武子:王济,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司徒王浑次子,官至骁骑将军、侍中。

(1)解释下列划线词意思。

①孙子荆年少时      

王武子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3)《世说新语》中有不少早慧儿童,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中的一位(不超过20字,本文人物除外)。

七、名著导读(共1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而人呢,能直立了,自然就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还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选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写作原因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提到“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_____________,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______,白色的花_____________,紫红色的花_____________,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______。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根据原文,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黄色的花      ,秋风中正开得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2)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么?为什么?
(3)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5)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浓墨重彩描写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九、话题作文(共1小题)

1、作文:
       请围绕“我的偶像”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测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