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攻坚(共15小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词是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长短句”“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 . “现代诗”一般指“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诗体,在形式上冲破了旧体诗的限制,在用韵、平仄、句式上都没有严格的规定,采用接近口语的白话,易为读者接受。 C . 新闻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它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而报告文学则不用强调真实,可以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 .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记念刘和珍君》选自他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2、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B . 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采用了叙抒议相结合的手法,简要地记叙了他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交错使用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 C . 《小狗包弟》通过叙述小狗包弟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映出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连狗都难以幸免,任何圣灵都可能遭受不测。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文革的罪恶,作者呼唤人性,同时具有可贵的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D .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义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3、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典押(diǎn yā)              忸怩(niǔ niè)                凌侮(líng wǔ) B . 叱骂(chì)                     酒(zuì)                       语(zhòu) C . 拥抱(yōng bào)            美(jiāo)                    泊(piāo) D . 荆棘(jīng jí)               辉煌(huī huáng)             然(qiǎo)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 

A . 大堰河,含辛茹苦地把她的五个儿子和寄养的儿子养大后,寂然含泪地去了。 B . 《大堰河——我的保姆》最突出、最宝贵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抒真情。诗人无所顾忌 , 无所掩饰地袒露着他纯洁的心灵。 C . 1925年,全国各地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中国革命进入了峥嵘岁月 D . 同学们风华正茂 , 热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
5、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可又在第五节说到“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对这些话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烈士的惨死使他“出离愤怒”,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情的悲痛,并非真的无话。 B . 作者 “无话”表明极度悲愤;“有话”显示他化悲痛为力量的战斗行为。 C . “无 话”----“有话”----“无话”,反映了作者悼念与痛恨交织的悲愤之情,并以此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 D . 作者一会儿说“无话”,一会儿说“有话”,这表明了鲁迅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也恰恰说明了作者当时思想的局限性。
6、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 . 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 . 《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 .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 . “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 .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 .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8、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生杀予夺       直接了当        贻笑大方       隐约其辞 B . 自惭形秽        莫可名状       名列前矛        轻手蹑脚 C . 深沟陷壑       影影绰绰        满目疮痍        暴戾恣睢 D . 花团锦簇        好高鹜远        谬种流传        贫瘠不堪
9、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 . 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受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 , 各种戏路都熟悉了。 C . 每当夜暮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 , 热闹非常。 D . 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10、下列选项中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抒情长诗,如镜子般直接反映心灵对现实的     

②中国新诗的一百年,是在新旧文化      冲撞中除旧布新的一百年。

③他是个有心人,又肯钻研,天天苦练,很快      了“断魂枪”。

A . 关照  急剧  熟悉 B . 关照  急剧  熟习 C . 观照  剧烈  熟习 D . 观照  剧烈  熟悉
11、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是鲁迅为了纪念在1926年3月的“三一八惨案”中死去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作。 B . 郁达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沉沦》、《薄奠》和《春风沉醉的晚上》。 C .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后移居美国新泽西州。 D . 岭南画派是现代中国画的一个流派,由高剑父、高奇峰两兄弟创立,在中国画的基础之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着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和风光。
12、有些现代作品常借助古人诗赋表达思想感情。《记念刘和珍君》用了《挽歌》,《雨中登泰山》用了《望岳》,《南州六月荔枝丹》用了《过华清宫》,《为了忘却的记念用了《思旧赋》,《猎户》用了《寻隐者不遇》,这些被引用的作品的作者依次是(     )

A . 王 勃   李 白   杜 牧    屈 原    贾 岛 B . 陶 潜   李 白   白居易   向子期   陶 潜 C . 王 勃   杜 甫   白居易   屈 原    陶 潜 D . 陶 潜   杜 甫   杜 牧    向子期   贾 岛
13、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     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A . 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词语,依次为:竟至,竟会,竟能。 B . 文中划线句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表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百折不回、临死不惧的气概。 C . “苟活者”是指那些没有是非观念,面对烈士的死难无动于衷,没有行动的苟活着的人们;“真的猛士”是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勇猛的革命志士。 D . 文章结尾句,作者以“说不出话”再次表达了满腔的悲愤、无尽的怀念、深深的歉疚之情。
14、下列对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拿来主义》一文开头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谈起,是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B .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五次提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体现鲁迅不赞成“徒手”的请愿,刘和珍的“微笑”更说明对反动派不能“温和”。 C . 《简笔与繁笔》中“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这句话辨证地分析了作品写得过长的原因,要点清楚、明确、全面。 D . 《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中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的作用是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
1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 , 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 . 广有羽翼的老鹰在山林中迅捷地飞翔,寻觅猎物。 C . 越菲等国对中国新版护照如此强烈抵制,其实,越南也罢,菲律宾也罢,是利用中国护照做文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们知道,在与中国较劲南海主权不断败阵之后,越菲不断地变换策略。 D . 《记念刘和珍君》中,执政府对待爱国学生的暴行,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5小题)

1、李白在《行路难》中通过动作描写,形象地揭示主人公内心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激荡变化的句子是“            ”。

2、“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            。.

3、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4、惨象,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记念刘和珍君》)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三、阅读题(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

①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②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③我已经说过: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⑤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文中划线词语“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分别作何理解?

(2)你认为第①段“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分别比喻什么?

(3)第③段开头强调指出“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的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二)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意在说明什么?

(2)简要分析引用陶潜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作用。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