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土桥学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服。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周桓王权力强大 B . 诸侯争霸厉害 C . 周王室衰微 D . 郑伯已成为霸主
2、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 . 儒家 B . 法家 C . 道家 D . 墨家
3、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 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 .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 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 . 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4、嫦娥奔月的故事大约发生于夏朝。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是(  )

A . 公元前21世纪前期 B . 公元前21世纪后期 C . 公元21世纪前期 D . 公元21世纪后期
5、“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中国古代居民家中常常可见“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这类匾额或门联。古代家庭崇尚的积善、忠孝和耕读应是迎合(    )
A . 老庄之学 B . 孔孟之道 C . 墨家学说 D . 法家理论
6、余秋雨曾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图为修筑这项“了不起的工程”的人物雕塑。此人是(  )

A . 夏禹 B . 李冰 C . 管仲 D . 商鞅
7、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了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居民 D . 半坡居民
8、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A . 北京人遗址 B . 山顶洞人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9、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A . 舜传位于禹 B . 禹传子家天下 C . 西周分封制 D . 商鞅变法之后
10、《荀子》一书中写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表明,周初最受周天子信赖的人是(  )
A . 周王子弟 B . 周王亲戚 C . 有功之臣 D . 旧邦首领
11、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锋,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12、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官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 . 管仲改革之时 B . 周平王东迁之际 C . 商鞅变法之后 D . 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13、1929年我国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头盖骨化石,震惊了世界。因为它的发现将人类历史提前了50万年,这一发现使中国成为了当时全人类的发源地,那种骄傲和自豪多年都保留在中国人的心中。这一发现应为(  )
A . 元谋人 B . 蓝田人 C . 北京人 D . 山顶洞人
14、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注:揖别有拜别之意),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 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 B . 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旁边告别了 C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 D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
15、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就是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始祖”的传说人物是(  )
A . 黄帝和炎帝 B . 尧、舜、禹 C . 黄帝和蚩尤 D . 炎帝和蚩尤
16、下图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传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开山鼻祖是(  )

A . 炎帝 B . 黄帝 C . D .
17、表格归纳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 . 商、春秋 B . 商、东周 C . 东周、春秋 D . 东周、战国
18、俗话说,狼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诚信”。下列诸王中因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而失信失天下的是(  )
A . 夏桀 B . 商纣王 C . 周平王 D . 周幽王
19、以下关于下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战国时期合纵战略示意图 B . 战国时期连横战略示意图 C . 有“合众弱以攻一强”之意 D . 图中战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
20、“工匠精神”就是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比如青铜器、瓷器,还是玉器、绣品,无论设计、做工还是品质,都令人惊叹。下图为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周朝 D . 秦朝
21、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的“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或战斗有(  )

①城濮之战  ②“围魏救赵”  ③长平之战  ④即墨之战。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22、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 . 商代创造中国最早文字 B . 龟甲或兽骨上居然还能够刻写文字 C . 中国是字母文字的起源 D .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
23、鼎是一种礼器,用于祭祀。相传夏禹铸造九鼎,鼎后来就成为政权的象征。春秋时,下列哪位诸侯有夺取周朝天下之意,向周王朝示威,问周朝使者“鼎之大小轻重”?(  )

A . 吴王阖闾 B . 晋文公 C . 楚庄王 D . 越王勾践
24、对那些没受过教育,又有不良倾向的青年或者家贫子弟,孔子也不歧视他们。这反映了孔子教育主张中的(  )
A . 有教无类 B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 因材施教 D . 以“德”教化人民
25、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 . 《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C . 《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D . 《春秋争霸:加强了周天子的王权》

二、综合题(共4小题)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 五十三人。 ”  

——《荀子•儒效》

材料三: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了史前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方式。请写出以这种方式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两个,并指出“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
(2)据材料二,西周初年,周王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大思想家孔子的家乡属于哪一封国?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周初分封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4)请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2、我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为原始人曾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叫耒耜,它的出现表明哪个生产部门有了一定发展?
(2)江西新干县一座商朝后期墓葬出土青铜器475件,其中有成套的农具。图二为青铜器犁头。请写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的名称,并回答我国青铜时代主要处于哪些王朝统治之下?
(3)图三为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青铜牛尊;图四是公元前6世纪的铁制农具。请结合图三、图四写出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史记》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霸诸侯,一匡天下”说的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之所以能称霸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其国力强盛。请写出春秋首霸姓名。
(2)材料二中“坏井田,开阡陌(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急耕战之赏”指的是商鞅变法内容中的哪些措施?
(3)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跻身社会上层,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4)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三:某中学初一(8)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钱。”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1)材料一体现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如何实现这一主张?孔子还有哪些思想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3)材料三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观点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土桥学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