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尝试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共25小题)
1、乒乓球的直径加大后,国际乒联又改变了制作乒乓球的材料,目的是提高乒乓球的比赛的观赏性,小柯认为乒乓球材料的改变,是为了减弱乒乓球的弹性,他用材料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乒乓球设计了以下验证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
A . 用不同的力将乒乓球挪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B . 把乒乓球沿不同方向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 . 把乒乓球从不同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 . 把乒乓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2、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 , 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 , 由此,( )
A . 只能验证猜想1
B . 只能验证猜想2
C . 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 . 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3、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前,通常要做的工作是( )
A . 对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
B . 准备器材收集证据
C . 合作与评价收集到的证据
D . 提出新的探究问题
4、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的程序有七个步骤,下列关于七个步骤的顺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B . 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C . 提出问题、评估、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D . 猜想与假设、评估、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
5、乒乓球的直径被加大后,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玛丽认为直径增加了,乒乓球的弹性减弱了,吉姆认为乒乓球弹性是否减弱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能够证明玛丽的说法是否正确的是( )
A . 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比较反弹后落地的距离
B . 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 . 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 . 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6、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 )
A . 猜想与假设
B . 交流合作
C . 提出问题
D . 分析论证
7、小明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自己测得的数据跟老师的不一样,你认为他的做法错误的是( )
A . 对老师的数据提出质疑
B . 改动自己的数据,使之跟老师的数据一致
C . 检查自己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
D . 检查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有错误
8、关于科学探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B . 没有猜想和假设,便不可能有科学的解释
C . 实验数据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它包含着许多偶然因素
D . 分析数据,加上集体讨论才有可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9、将一枚回形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水没有溢出;再放入几枚,水也没有溢出;继续放入回形针直至杯中水溢出.老师要求同学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 . “装满水的杯中放入回形针水不会溢出,是因为水中有空隙.”
B . “装满水的杯中放入回形针水会溢出吗?”
C . “为什么装满水的杯中放入回形针水不会溢出?”
D . “能放入回形针的多少与杯子的材质、杯子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10、做完“盛満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只回形针”的实验中,小明对实验结果非常吃惊!同时对影响放入回形针多少的因素进行猜测.他的下列猜想中,肯定不合理的是( )
A . 杯子的材料
B . 杯子的口径大小
C . 杯子的价格
D . 杯中的液体
11、手机接收到来电信号时,指示灯发光并发出声音(或振动);拨打别人的手机,如对方接收不到信号,会听到“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的提示.现用两部手机、硬纸鞋盒和金属点心盒做“探究不同材料对接收电磁波的影响”实验:将一部手机先后放到鞋盒和点心盒内(盖严盒盖),再用另一部手机拨打盒内手机,参见图.在下列判断盒内手机能否接收到信号的方法中,不可靠的是( )
A . 在盒盖上开一个小孔,看盒内手机指示灯是否发光
B . 盒内手机设为振动,触摸盒子感觉是否振动
C . 盒内手机设为响铃,听是否传出声音
D . 听是否有“暂时无法接通”的提示
12、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其中的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下列有关对照实验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B . 所有的条件都不相同
C .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D . 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13、 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早在1864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 就预言了它的存在.这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环节.
14、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包括: 、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15、如图甲,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 相同的水和煤油(ρ水>ρ煤油).选用相同电加热器的目的是: .
(2)水和煤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①根据图甲可判断出a物质是 .(选填“水”或“煤油”)
②根据图乙可判断出 吸热能力强.(选填“水”或“煤油”)
16、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冰和水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象.请你观察此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水从0℃上升到4℃时体积将 ,密度将 .
(2)冬天,当河面结冰时,与冰接触的河水温度是 ℃,较深河底的水温是 ℃.
17、小明家装修房屋,他和爸爸、妈妈一同到商店买木地板.售货员向他们宣传:硬度高的木地板质量最好,同时拿出A.B.C三种不同品牌木地板样品,用刀在三种木地板上刻划,然后极力推荐其中划痕最不突出的C品牌地板.小明看后对爸爸、妈妈说这种比较方法不科学,并详细说明应该怎样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比较.爸爸、妈妈听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请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判断,在售货员所做演示中,影响木地板划痕深度的两个主要原因是:
; .
18、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江涛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 相同的水和煤油;
(2)实验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使液体 ;选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 ;
(3)实验中发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 (选填“快”或“慢”),这表明 吸热本领更强.
19、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将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内,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记录相关数据,并绘制出如图的图象.(不计热量损失)
(1)实验时,选用初温和 均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
(2)加热10min,甲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吸收的热量,甲液体的沸点是 ℃.
(3)乙液体的比热容是甲液体比热容的 倍.
20、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初温都相等的水和牛奶,用两个相同酒精灯对其加热.


(1)加热过程中,发现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需给水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这是因为
(2)停止加热后,在相同时间内,盛有 的烧杯(填“水”或“牛奶”)温度下降得快些.若要使其温度下降不至太快,请说出一种方法:
21、请按照要求设计实验
(1)利用以下器材:硬纸片、玻璃杯、水、鸡蛋,设计一个最简单的探究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
选用的器材: ;探究的方法: .
(2)利用你考试中的草稿纸,按照示例设计两个实验,指出研究或说明的物理问题.
主要实验过程 探究或说明的物理问题
抖动纸张 声音的产生
22、
小明想探究足球滚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1)小明想到自行车轮胎充气不足时很难骑快,于是猜想:足球充的气越足,滚动就越
(2)如图所示,小明在一处斜坡上进行实验.他测出足球在A处从静止释放,滚动10m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8s;将足球用球针放掉一些气后,在B处从静止释放,测出足球滚动10m到C处所用的时间为14s.小明在实验时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和 .
(3)足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4)小明实验中存在不足之处,请你指出一点: .
23、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让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另一只相同的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蛋都破;第二次甲蛋完好乙蛋破;第三次两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 . 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 . 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 . 在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D . 分别在A、B、C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24、如图所示,某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 . 水的温度有关
B . 水的表面积有关
C . 水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D . 上述三个因素都有关
25、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小枫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枫的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
A .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
B .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析和论证
C .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D .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