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水调歌头》同步练习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三苏指的是(    )。

A . 苏轼 B . 苏辙 C . 苏洵 D . 苏小妹
2、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 . B . 歌头 C . D . 雨顺
3、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B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C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D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内容中,表达作者内心矛盾的诗句是 (    )

A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部分交代了(  )

A . 时间 B . 地点 C . 背景 D . 写作目的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阕作者说自己“无眠”,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

A . 过节太兴奋了 B . 过节喝酒喝多了 C . 思念弟弟 D . 月光太美了,不想睡
7、下列写“月”的诗句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A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D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2、      ,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四面湖山归眼底,      。(湖南岳阳楼对联)

4、古代诗歌中关于节日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与清明节或重阳节相关的诗句。

            

5、【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三、阅读理解(共1小题)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2)明清以后人们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做一简单描绘。 

(3)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水调歌头》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