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册文科期中考试试卷(政治部分)

年级: 学科:思想政治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4小题)

1、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关于哲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生活中,哲学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②哲学源于诧异

③当有人系统化、理论化地提出最一般的普遍性经验时,哲学就产生了

④哲学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3、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1)一位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位做粗活的工匠。这句话表明(    )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可以替代具体科学   
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

(1)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钱学森说:“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这是因为钱学森懂得(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每个人都必须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2)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4、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存在着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将不同的哲学区别开来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
A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 . 思维和存在谁为本原的问题 C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5、凡是唯物主义都认为(    )
A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 . 意识是物质所派生出来的 C . 物质和意识都是本原的,且彼此独立 D . 物质是本原,人们不能彻底认识物质
6、《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    )
A .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B .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C . 唯物主义思想 D . 唯心主义思想
7、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①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我的灵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④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8、从哲学基本派别分类的角度来看,下列选项中,与“意识不外是一面镜子”这一观点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
A . 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B .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 人的机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 D .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9、对于“客观实在”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和 B . 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C .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 . 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属性
10、2014年7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网以“曾杰教授课题组发明新型多功能材料‘纳米之星’”为标题发布信息,指出科研小组将金和钢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具有很强的光吸收和光热转化能力的新型纳米材料——金钢合金纳米材料。这种“纳米之星”新材料可有效治疗小鼠乳腺癌,有望开辟癌症治疗的新途径。这体现了(    )

①意识具有能动性,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意识具有目的性,目的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

③意识具有创造性,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具有主动性,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1、在仰韶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彩陶上出现了“人面纹”。其中一例是在鱼头型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有观点认为这种图案可能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衔于口或系于头,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这种解释体现了(    )
A . 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B . 客观事物是意识的起源 C . 意识来源于人脑的机能 D . 意识是不依赖于客观事物的
12、《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形象并不需要现实的依据

④观念中的形象并不是人脑的加工的产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13、天桥是老北京的记忆。为恢复北京中轴线上这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有关单位反复论证重建方案,绘制大量施工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施工。根据图纸进行施工体现了(    )
A . 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B . 意识是物质的本原 C . 物质随意识变化而变化 D .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4、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2月人类首次确定探测到引力波信号,2017年10月16日,多国科学家宣布成功探测到一例双中子星引力波事件,人类首次窥见引力波源头的奥秘。人类为了这最后1秒的相遇,已经苦苦探寻百年。这印证了(    )
A .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 发挥能动性可以创造规律 C . 科学可以提高物质的规律性 D . 运动的规律超出人的认知范围
15、原来很多人认为火星上是不存在水的,但科学家利用“火星快车”探测器观测到了火星在古代时洪水冲刷地表形成的区域。这表明(    )
A . 随着实践的发展,意识能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 B . 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人们不可能认识未知之物 C . 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之间是隔离开来的 D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切规律起作用的条件
16、知名学者茅于轼说:“一个人脾气好,不容易发火,不跟人过不去,不但对自己是幸福,也对他周围的人是幸福。相反,好发脾气,老跟人抬杠,喜欢挑人毛病的人,不但一辈子磕磕碰碰,他周围的人也受累。这个简单的道理我到四十岁才慢慢明白过来。”这是因为(    )

①人是具有社会性的   
②真理是成功实践的根源

③意识具有目的性     
 ④意识调节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17、有一副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描绘了(    )
A .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 .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 . 静止是一种特殊运动 D . 静止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
18、王夫之说:“静者静也,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同的是(    )
A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 .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 .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D . 飞矢不动
19、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A . 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 . 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 . 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D . 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20、政府购买服务离老百姓的生活很近。如协管员维护交通秩序、绿化公司为公路两侧的花圃浇水、社区医院定期为60岁以上老人检查身体等,都是购买服务、改善民生的具体事例。到2020年,我国将在全国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    )

①说明意识对事物总起促进作用   
②发明了新的联系和规律

③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④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1、“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近日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

①医学家和患者的真理是各不相同的

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可能相互转化

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条件和范围

④真理是客观物质,谬误是一种错误意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2、《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3、下面漫画中的做法没有正确认识到(    )

A . 规律是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 B . 规律并非都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 . 认识规律才能改造规律 D .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随意改变
24、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 . 改造社会发展规律,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 . 不应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任意而为 D .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1、材料:大气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特别是PM2.5粒子产生的雾霾天气,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健康的主要灾害之一。雾霾灾害,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治理雾霾天气,建设美丽中国。

2、辨析下述的观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是物质的,所以,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请分析上述两种观点。
4、材料: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请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理。

5、材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而原有的抗疟药因为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的记载中获得灵感,不断改进提取方法,在经历190多次的提取失败后,采用低沸点的乙醚做材料,终于成功提取了青蒿素,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全球数亿人因为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结合材料,说明青蒿素的研制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京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册文科期中考试试卷(政治部分)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