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跟踪测试试卷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字词书写(共1小题)

1、根据拼音填汉字组词。

zhì

fěi

      人口

获益      

二、句子默写(共1小题)

1、名句积累与运用。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里仁》)
(2)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
(3)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4)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三峡》中渔者歌曰:“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光照千古的名句是            

三、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      (人名),字元亮,是      (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      

②便还家      

③便扶      

④无人问      

(3)情节跌宕,步步设疑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渔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有着怎样的奇遇?
(4)桃花源之美令人神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桃花源与外界社会的两处不同。
(5)文章结尾,都有谁去寻找过桃花源而没有成功?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怨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②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冀、雍,古代两个州名。②曩,nǎng,以往,过去。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甲翁之妻子去乡      

②二翁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却说徐晃逃回见操,说王平反去降刘备矣。操大怒,亲统大军来夺汉水寨栅。赵云恐孤军难立,遂退于汉水之西,两军隔水相拒。玄德与孔明来观形势。孔明见汉水上流头有一带土山,可伏千余人。乃回到营中,唤赵云吩咐:“汝可引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土山之下。或半夜,或黄昏,只听我营中炮响。炮响一声,擂鼓一番。只不要出战。”子龙受计去了。孔明却在高山上暗窥。次日,曹兵到来搦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亦都不发。曹兵自回。当夜更深,孔明见曹营灯火方息,军士歇定,遂放号炮,子龙听得,令鼓齐鸣。曹兵惊慌,只疑劫寨。及至出营,不见一军。方才回营欲歇,号炮又响,鼓角又呜,呐喊震地,山谷应声。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夜,如此惊疑,操心怯,拔寨退三十里,就空阔处扎营。孔明笑曰:“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遂请玄德亲渡汉水,背水结营。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2)孔明笑曰:“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孔明所说的“诡计”具体是指什么。
(3)“一连三夜,如此惊疑,操心怯,拔寨退三十里,就空阔处扎营”这样的结局,诸葛亮抓住的是曹操性格上的什么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的童年记忆

莫言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其实他的腿并不短,但不知为啥得了这样一个外号。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他自小身体健壮,力气超出同龄孩子许多。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揍。我也挨过他的揍,原因好像是他向我借五分钱而我没钱借给他。当我哭着去向班主任告状时,那位很“奇葩”的老师说:“活该!他怎么不来打我呢?”

       方快叫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就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我递烟给他。他伸出沾着豆腐渣的大手接过烟,看看牌子,放在鼻孔下嗅嗅,然后夹在耳朵上,说:“工作时间,不能吸烟。”

       与方快分别后,我想起好多与他有关的事:他自己给自己拔牙的事,他与人打赌吃了四十个红辣椒而赢了一包香烟的事,他在草甸子里追赶野兔子的事,他扛着一台重达三百多斤的柴油机在操场上转了两圈的事,还有这件我马上要写的与朗读有关的事。

       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穷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平心而论,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靠妻豆腐为生,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在大街上当着很多晚辈的面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不服气。我获奖后有一位记者采访他,他叫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背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写字,他也不是我的对手;摔跤?我捆着胳膊也是他倒地……”

       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他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小学老师里算是高学历,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我当兵回乡探亲时,母亲听到我的口音里有些外来的腔调,便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不要撇腔拿调让邻亲百家笑话。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们对用普通话讲课的语文老师也是从心里鄙视的。只要他一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到那些与我们家乡话发音明显不同的字眼时,我便感到脊梁沟里阵阵冒凉气,身上的汗毛根根竖起来。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师周普通话朗读一遍之后,便让我们跟着他读——我们当然不用普通话一一一先是一句一句地读,然后是一段一段地读,最后是通篇朗读。我们通篇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其实也不是真打,只打到略有痛感而已。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

       有一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提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课文:

       “每到黄昏,池塘边上会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呜,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这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一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如果不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查出有“历史问题”,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做得很好,供不应求。

       我应该是方快引发的朗读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们班的同学一大半达到了这水平。与此同时,朗读也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

       小学五年级,我与方快都辍了学。方快力气大,加入成年人的行列去干活,挣整劳力工分;我无奈,只好去放牛,挣半劳力的工分。与大人们在一起干活,那是相当热闹的,干活的时间不如休息的时间长,休息时讲故事、摔跤、打打闹闹。方快有摔跤天赋,好多成年人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有一年在胶莱河水利工地上,方快打擂台,连摔十八位高手,一时“矮脚虎”名声大振。但那时我已经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去了,没能亲见盛况。放牛确实不要耗费太多体力,但寂寞难熬。当牛在草地上吃草时,我便大声地背诵学过的课文,包括那篇《青蛙》。

(1)给划线字注音

      

      

      

      

(2)前三段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描写了方快这介人?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3)请概括出作者回忆童年时代与朗读有关的至少三件事。
(4)朗读给方快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给我们班同学带来什么益处?
(5)花甲之年的相遇,方快亲切地唤着我的乳名,让我记忆如潮涌。同是少年玩伴,鲁迅在不惑之年与曾经心中的那个少年小英雄相遇时,却感觉隔了一层“厚障壁”。这个小英雄是谁?出自鲁迅的哪篇小说?
(6)作者为什么认为教他们朗读的老师了不起?文章表达出他对老师什么情感?
(7)结尾作者写自己在放牛时背诵学过的课文这一场景,有什么作用?

五、综合性学习(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1)从下面图表中看出这个班级学生零用钱的支配存在什么现象?写出一点即可。
(2)你认为把更多的零用钱用在哪里最有意义?理由是什么?(可以选择图表中的内容,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3)零用钱除了“花”出去一部分外,我们还要学会“攒”起来一部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请你分享两个攒钱小妙招。

六、命题作文(共1小题)

1、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作文(一)题目:成长的足迹

       作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北京大学列出的不得被录取的四条“高压线”中,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北大拒收“不孝生”的新闻使许多人为新规叫好,人们认为百善孝为先,此举应该大力推广。《百孝经》中开篇就讲:“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孝”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志。请以“小议孝顺”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600字。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跟踪测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