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三)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5小题)

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

A . 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 . 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 . 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 . 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2、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 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 .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 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 . 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一致,汉文字却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

A . 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B . 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C . 文字书写在丝帛和竹简上 D .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4、下列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医疗学的基础 C . 华佗支撑了“麻沸散” D . 《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5、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 . B . C . ②③ D . ③④
6、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7、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

A . 氐族和羌族 B . 鲜卑族和匈奴族 C . 匈奴族和羯族 D . 羌族和鲜卑族
8、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A . 春秋、战国 B . 春秋、秦朝 C . 战国、西汉 D . 战国、东汉
9、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 . 商朝、秦朝、三国 B . 秦朝、隋朝、三国 C . 商朝、秦朝、隋朝 D . 隋朝、宋朝、明朝
10、卢汉同学写出的下列历史关联,错误的是(    )
A . 司马迁——《史记》 B . 贾思勰——《齐民要术》 C . 王羲之——《 兰亭集序 D . 顾恺之——《水经注》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  )
A . 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B .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 .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D .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12、长沙新闻网2016年5月7日报道:常德汉寿县聂家桥乡茶铺村的一处施工工地发现了一座东晋古墓,湖南省考古所专家实地勘察后评价:“这座墓非常重要,非常珍贵。”东晋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是(  )
A . 316年、司马炎 B . 317年、司马懿 C . 317年、司马睿 D . 316年、司马昭
13、以前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如果今天你踏上丝绸之路,看到的不再仅仅是大漠、长河、落日。从古城西安出发,一路西去,漫漫长路……就像一次人生的回放。遥想历史,下列对古代丝绸之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B . 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C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 . 横跨亚欧的洲际铁路
14、下列史实,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可能查阅到的是(  )
A . 华佗制成“麻沸散” B . 汉明帝建造白马寺 C .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 陈胜吴广起义
15、下列事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  )

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③曹操统一北方                       ④赤壁之战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①④③
16、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之处是(  )

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企图南下统一全国

②战役均以南方政权的胜利而结束

③骄傲轻敌都是战败者的失败原因之一

④少数民族原居住地区阶级矛盾尖锐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②④
17、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    )
A .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 B .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 C .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 D . 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
18、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
A . 恢复北方生产 B .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 . 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 .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9、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主要原因有(    )

①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         ②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③严酷的刑罚

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⑤土地集中严重

A . ①②③⑤ B . ②③④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
20、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
A . 秦始皇 B . 隋文帝 C . 汉武帝 D . 唐太宗
21、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我国的人类活动最早出现于(  )
A . 约70万年前 B . 约20万年前 C . 约70万—20万年前 D . 约170万年前
2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
A . 春秋时期 B . 战国时期 C . 西周时期 D . 夏商时期
23、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与该成语相关的战役是(    )
A . 涿鹿之战 B . 牧野之战 C . 巨鹿之战 D . 垓下之战
24、“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 . 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B . 都是为了实现稳定与繁荣 C . 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 都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疾苦
25、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西域都护建立于公元前60年 B . “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0国 C . 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D . 它的设置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二、问答题(共1小题)

1、
               图一
                        图二

图一 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
(1)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
(2)居住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
(3)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与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

【图释改革】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狐


贺楼

【探究改革】

材料一: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1)如图中A,B两处的人物分别是谁?

(2)表格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再列举出该事件中的一项措施?

(3)请你写出“秦国新法”的具体内容。(任写出2点)

(4)结合材料二,请你归纳图二的这场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5)通过上面的分析与探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四:“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农天下。”

﹣南朝《宋书》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依据。

(2)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连接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名称。

(3)比较材料三,四,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三到材料四这种变化的原因。

3、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是如何顺应这一潮流的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內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被废除的地方政治制度又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二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为了形成思想上的大一统实行了怎样的政策?
(4)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7~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三)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