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23小题)
①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②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主旨句 )
①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②《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心境。
① ;② ;③人生感慨;④赏月喜悦;⑤ 。
盖竹柏影也 。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二、阅读题(共2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1)①欣然起行。
②遂至承天寺。
③相与步于中庭。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 笑曰:“有是哉!”
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