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三个太阳》同步练习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10小题)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kǎi甲            呕心lì血       

2、下列诃语字形有误,请改正。

①粗旷       ②燥动         ③凝集        ④壁画        ⑤蹿跤        ⑥躁热         


3、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为了筹建长城站,他呕心泪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作风凌历的男子汉也流泪了。

②简洁明快而又协调的色彩,原始粗犷又带夸张抽象的线条,借助于高度概括的装示手法,将人与自然巧妙地熔为一体。

错别字

      

      

      

      

改  正

      

      

      

      

4、按原文《三个太阳》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在壁画的上方和左、右角 ②借助于高度概括的装饰方法 ③一个棕黄色、一个淡绿色、一个橘红色 ④简洁明快而又协调的色彩 ⑤将人与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 ⑥原始粗犷而又夸张抽象的线条 ⑦特别令人注目的是 ⑧画着三个太阳

5、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当代作家       ,体裁是       

6、选词填空

万年冰山仿佛        (凝固   凝聚)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

这些南极人,这些身上       (凝固   凝聚)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

她的心底老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      (激动  躁动   冲动)着,

每画一样,脑子里都要闪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心里都要引起一阵      (激动  躁动   冲动)。

忽地,又起来,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子,不安,      (激动  躁动   冲动),带着几分痛苦。

7、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扑朔迷离的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大多数国家也被搞得晕头转向,救援上无人问津 B . 想想看,如果一个 “充耳不闻”的人,对身外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了,那他就必然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 C .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D .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无数次的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个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在“两会”的筹备会上,有关部门交流了广泛意见。 B . 小男孩艰难地举起右手,向救援的解放军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C . 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D . 沿线的拆迁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是城际高铁如期开通的条件之一。
9、在下列的情景或场合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 . 建筑工地的标语:施工给您带来了不便,请绕行,谢谢合作。 B . 饭店里的标语:请勿随地吐痰。 C . 公共场所的标语:禁止吸烟,违者罚款。 D . 患者病愈合,向医生表示感谢,送给医生一面锦旗,上写:救死扶伤是医生天职。
10、对课文《三个太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课文的四个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重点。 B . 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结合运用了回忆。 C . 文章女画家只起线索作用,用她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因此女画家不是本文的女主人公。 D . 文章中作者还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第一部分对海浪的描述,第三部分对南极冰海的描绘等等,从不同角度渲染了女画家的内心活动,展现了她丰富健康的精神风貌。

二、问题理解(共13小题)

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不在成就了多大事业,而重在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其中挺拔的一棵;      ;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求无愧地做了云彩中祥和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      ;虽是一朵,却能装扮蓝天。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

2、《三个太阳》中“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闪着莹莹蓝光。”“蓝莹莹的星也在望着她。”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3、课文《三个太阳》中写到女画家用自己的目光观察“南极人”——中国科考队成员时,有这样一句话:“这些‘南极人’,这些身上凝聚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从选文看,“南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4、“呼啸声仿佛变成千万只野兽在怒吼”在《三个太阳》中有什么作用?

5、《三个太阳》中描写主要描写肆虐的暴风雪、艰苦的搏斗的场面对描写人物起什么作用?

6、通讯在写人叙事时,往往适当插入一定的生动形象的描写,结合本文,谈谈你对“通讯”这一特点的认识。

7、文章《三个太阳》为什么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8、当太阳、地球、月亮处于什么位置时,就出现日食现象。请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什么是日食。


9、读课文《三个太阳》,当长城站落成时,考察队队长为什么流泪了?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人?

10、《三个太阳》中写测绘工程师、地球物理研究生、长城站邮局“局长”,各侧重于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1、文中写了四个人物,他们的身份、性格各不相同,但他们精神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12、文中写四个人物的形象,都是运用概括的笔墨,简笔勾勒。想想看:作者为什么不具体地写他们呢?
13、看下列漫画,听听父亲对儿子说的话:(1)“不愧为大师的作品,真棒!”(2)“看你在美术本上画的是啥!乱七八糟的。”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三、课内阅读(共1小题)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风暴过去了。

      她觉得如同经历了一场战争,内衣被汗水湿透了,而外衣却冻得像坚硬的铠甲。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腿像灌满了铅似的沉重。她望着夜空,夜空已变得像原来那样明净,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闪着莹莹蓝光。我像这颗星吗?她在心里问自己,跨越1,7万千米的距离,一个女人,硬是闯进了这块本该属于男子汉的领地……

      蓝莹莹的星光也在望着她。

(1)风暴过后,夜空已变得像原来那样明净,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这颗星象征了        ,这颗星在风暴过后显现,隐喻着       。        

(2)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文段的意思。

四、拓展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迪生传(节选)

       81岁时,爱迪生到了佛罗里达。在他诞辰的那天,纽约的友人们在阿斯托饭店内举行欢宴,但他本人却不能参加。他发来了一个电报: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克洛夫特站起来向大家报告爱迪生的“工作”:

       “由于他那天赋的彻底精神,他现在正探索着一切关于橡胶的种植和制造的知识。他的目的是想从美国南部各州和其他在冬季冷至零下 20 度的各州中所产生的葡萄藤、灌木以及杂花中提出橡胶来 。爱迪生先生已经在进行着这一个伟大而艰苦的工作;而他很安于这一个工作,他依旧以他的彻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无限的热忱去处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我已经研究了 60 年的物理学,而我现在所从事的却是一些全然不同的学科,因此,我觉得很高兴。' 而现在他在佛罗里达的确处在最紧张的工作中。这次他带去了实验室中的 7 个助手。临行前,已经收集并试验了 945 种植物,他发现有很多种植物中含有橡胶,现在他将试验更多的植物,也许是一倍,也许再多些。” 

      美国种植橡胶的可能的问题对爱迪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10多年以前,即1915年他访问伯班克,在墨巴巴拉的苗圃时,曾与福特讨论了假如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橡胶供应如何解决的问题。大战过后,爱迪生接受福特的建议,于1927年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

      爱迪生心想:“橡胶树以外的植物,没有办法生产同性质的东西吗?橡树需要经过那么些年,才能采到橡胶,如果像杂草那样,每年都能采到同性质的东西,那就好办了。” 他认为,首先应将北美和南美的植物收集起来,依次采取树液进行研究。

      不到一年,被派往世界各地去寻找的人采集了约 3000 种植物回到美国。爱迪生对 14000 种植物进行分析研究,几种菊科植物进行杂交,培育了一种含有大量胶乳的植物。但使用这种菊科植物提胶,造价太高。 1928 年,这个老发明家继续努力地试验。他说:“再给我 5 年的时间,我一定让美国出现常年产胶的植物!”“我希望产量能增至 100 天 10 磅 ,我们现在还正在开始, 如果工作原理确定了,将来的希望真是没有止境呢 。”

      爱迪生由于患了肾功能失调综合症,便只好放弃了橡胶植物的种植研究。 当此项任务由爱迪生的后继者承担起来的时候,已不再是由菊科植物提取,而是合成橡胶。爱迪生从野草中提炼橡胶的功绩,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星期日的凌晨3点24分,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伟大人生旅程。

      临终时他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3天后的10月21日傍晚,这位发明大王的遗体埋葬在靠近他在西奥兰治克雷的家的大橡树下。

      当时,全美各地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纽约百老汇一片黑暗,世界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世界一片光明。

      人们纷纷为爱迪生献上追悼和赞辞,其中以胡佛总统的话,最令人感动。他说:“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爱迪生的受惠人!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

(1)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一分钟前后,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2)“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你认为爱迪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三个太阳》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