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专题39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的操作中,用不到的试剂是(  )

A .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B . N一1一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C . 氯化镉和氯化钡溶液 D . 班氏溶液
2、如图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两种装置都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B . 利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应随着豆腐块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 C . 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制作果醋时应适当降温 D . 装置乙的排气口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发酵装置来制作果酒、果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用来制作果酒,乙用来制作果醋 B . 乙装置需要的温度条件高于甲 C . 该装置便于发酵中产生气体的排出 D . 甲、乙装置排液管排出液体的pH都下降
4、下列关于果醋的制作错误的是(    )
A . 果醋的制作需要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通入氧气 B . 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45℃左右 C . 醋酸菌能将果酒变成果醋 D . 当氧气、糖原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中的糖分分解为醋酸
5、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 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腐乳调味 B . 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作用 C . 毛霉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脂肪和淀粉 D . 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细菌产生
6、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
A . 质量浓度为4mg/mL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呈酸性 B .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应避光保存 C . 质量浓度为5μg/mL的亚硝酸钠溶液应保持弱碱性环境 D . 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的目的是中和氢氧化钠
7、卤汤中香辛料的作用是(   )

①调味②促进发酵③防腐杀菌.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②③
8、下列有关泡菜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4:1 B . 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含量 C . 对显色反应样品进行目测,可精确算出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D . 将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估算出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
9、泡菜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成分分别是(   )
A . 乳酸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气体为CO2 B . 因腌制过程中的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缩小,气体被排出;气体为空气 C . 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其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为CO2 D .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排出;气体为空气
10、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5:1的比例配制盐水 B . 乳酸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C . 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 D . 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11、下列有关泡菜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情况是逐渐增加 B . 在发酵过程中,只有乳酸菌具有发酵作用,香辛料具有增香、除异味的功效 C . 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果胶,例泡菜变软 D . 在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再冷却,以防污染
12、如图所示,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在下列装置中都放入了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
A . B . C . D .
13、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叙述错误的是(  )

A . 制作腐乳时毛霉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发挥作用 B . 毛霉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35℃ C . 后期发酵时间长短与盐用量、卤汤成分等有关 D . 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
14、下列关于家庭制作葡萄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制作过程中,不应对葡萄进行消毒处理,以保存野生菌种 B . 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度,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C . 葡萄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D . 若制得的葡萄酒酸味较重,可能的原因是发酵装置漏气
15、下列关于实验室制作果酒、果醋、腐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果酒制作过程中,不能对葡萄进行消毒处理,以保存野生菌种 B . 果醋发酵温度较高,且发酵过程要特别注意培养液的氧气供应 C . 腐乳制作过程中,添加料酒、香辛料和盐等,均可以抑制杂菌生长 D . 果酒、果醋、腐乳制作的主要菌种都是有氧呼吸型真核生物

二、综合题(共5小题)

1、

天津独流老醋历史悠久、独具风味,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1

(1)在糖化阶段添加酶制剂需要控制反应温度,这是因为酶      

(2)在酒精发酵阶段,需添加酵母菌.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通气能提高      的数量,有利于密闭时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

(3)

在醋酸发酵阶段,独流老醋采用独特的分层固体发酵法,发酵30天.工艺如图2.

①发酵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醋酸杆菌密度变化,趋势如图.据图3分析,与颠倒前相比,B层醋酸杆菌密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②乳酸含量高是独流老醋风味独特的重要成因.发酵过程中,发酵缸中      层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

③成熟醋醅中乳酸菌的种类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发酵后期营养物质消耗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加剧了不同种类乳酸菌的      ,淘汰了部分乳酸菌种类.

2、已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泡制时间有关.为了测定不同泡制天数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试剂及用具包括:刻度移液管、比色管、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亚硝酸盐的显色剂、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等.回答相关问题:
(1)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标准管的制备:用      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②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      ,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

③将每个      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      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

(2)如图表示的是泡菜中      趋势.

(3)泡菜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      (填“醋酸杆菌”或“乳酸菌”).
3、如图A为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图B为酿制葡萄酒的简易装置.请分析回答:

(1)果醋发酵时适宜温度为      ℃,果酒发酵时适宜温度为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是因为温度会影响微生物细胞内      的活性.
(2)由于微生物代谢类型不同,图A中①②③过程的区别之一是      过程需要不间断通入无菌空气.
(3)酿制果酒时,葡萄榨汁后不能在高温煮沸,主要为了防止      
(4)图乙装置中,A瓶中装入葡萄汁时,一般不超过A瓶体积的      
(5)在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严格,含有醋酸杆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杆菌      (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6)图乙中NaOH的作用是      
4、γ﹣氨基丁酸(GABA)是具有降血压、抗焦虑等功能的水溶性氨基酸.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白方腐乳在前发酵、盐腌和后发酵过程中GABA的含量变化,为寻找生产富含GABA腐乳的工艺奠定了基础.实验步骤如下:

①豆腐白坯表面接种毛霉孢子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48h,获得毛坯.

②将毛坯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盐腌5d.

③腌制后加入卤汤,置于28℃恒温箱中后发酵90d.

④分别采集各时段的腐乳坯样品,测定GABA含量,结果如下.

请分析回答:

(1)通常含水量为      左右的豆腐适合做腐乳;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2)前发酵过程中,毛坯的GABA含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3)步骤②中,加盐腌制的正确方法是      

此过程腐乳干重中的GABA含量下降,一方面与食盐抑制毛霉生长,酶活性降低有关;另一方面部分GABA会      而导致测定值减小.

(4)后发酵       d后的白方腐乳出厂销售比较适宜.
5、家庭中泡菜的制作方法是: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 有时制作的泡菜会“咸而不酸”或“酸而不咸”,前者是用盐过多,后者是用盐过少.
(1)密封菜坛的原因是:①      ;②      
(2)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      
(3)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      
(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将      ;菜坛内有机物的种类将      
(5)乳酸菌与酿制果醋的菌种在代谢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考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专题39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