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同步练习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B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谀(chán)  稼艰难(sè)    如(pì)     如蚁附(shān) B . (jīn)   高气扬(zhǐ)   壕(zhán)   绕树三(zā) C . 龉(jǔ)    运筹帷(wò)    鸟(jī)     风声鹤(lì) D . (yàn)   手可得(tuò)   吐(bǔ)     叽叽喳(chā)
3、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时可     掇:拾取,采取 B . 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 C . 少无俗韵   适:迎合 D . 枉用相     存:保存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欲遗谁      食野 B . 忧伤终老      何解忧 C . 同心离居      忍尤攘诟 D . 思在远道      此人一一为具言
5、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误落尘网中 B . 开荒南野际 C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 . 狗吠深巷中
6、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暗关“夫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含蓄蕴藉,余味隽永。 B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7、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洁身自好 , 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B . 《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结人才的重要,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 C .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真可谓阳奉阴违 D . 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 , 弄出虚假的“成果”来。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____________,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①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②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③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④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⑤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⑥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诗歌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A . ①⑤②③④⑥ B . ⑥①②⑤③④ C . ③②①⑤④⑥ D . ⑥①⑤③②④

二、语言表达(共1小题)

1、《孔雀东南飞》中,在描写太守家迎亲的场面时写道:“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请你简单描写一下刘兰芝此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60字。

三、诗歌鉴赏(共3小题)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这首诗营造出来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结合全诗,分析“兰泽多芳草”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诗人用“羁鸟”和“池鱼”对比,表达了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 . “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近景,这些寻常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纯朴、幽静的田园与虚伪欺诈的上层社会形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景极具特色,试作赏析。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
A . “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 . 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 . 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 . 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2)
A .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B .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 . 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 . 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A . 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 . 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 . 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D . 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