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
年级: 学科:思想政治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15小题)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②上层建筑应适合经济基础
③意识活动引领社会进步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①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力量源泉 ④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党和国家最高的价值追求
①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把握民主政治的发展形势,适应时代变迁 ②正确对待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尊重民众地位
③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推动社会生产力与之适应④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主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发展的源泉
③优秀的文艺作品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④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①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存在矛盾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变革的先导 ②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①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②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③遵从群众意愿,完全破除旧体制制约 ④通过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前进的 ②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②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⑨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④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出发点
二、非选择题 (共2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材料一:经国务院批准,每年10月17日为全国“扶贫日”。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是创新社会扶贫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对于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期践行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材料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广西融水的大方村,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惠农产业,但因市场信息不对称、项目不符合当地实际等原因,农民实际收益有限,“赔钱赚吆喝”的更不在少数,一些群众对政府的扶贫项目极其排斥,嘲讽说:“政府让种什么,就亏什么。”针对这种现状,当地政府在大方村改变扶贫策略:不再要求农民“认领”扶贫项目,不主动资助农民创业,而让其完全成为农民个人行为、市场行为;为那些有基础、有干劲、有思路的农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其申请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观念一变天地宽,大方村的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说明“立柱架梁”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