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面加线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禽鸟知山林乐,而不知人 B . 夕阳在山 游人去禽鸟乐 C . 负者歌途,行者休 D . 颓然其间者 在山水之间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

A . 滁皆山也 (环绕)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靠近) B . 醉翁之不在酒 (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之酒也 (寄托) C . 发而幽香 (香花)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凉,冷) D . 之乐,非丝非竹 (尽兴地喝酒) 树林阴 , 鸣声上下(遮盖)
3、下列句子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一项是( )。

A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 .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B .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C .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 .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B .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 .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 .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读课文《醉翁亭记》,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7、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 环滁皆山也。 B . 太守自谓也。 C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8、关于本文《醉翁亭记》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   )

A . 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 . 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 . 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 . 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9、读课文《醉翁亭记》,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项(    )

A .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C .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 .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10、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判定有误的是(   )。

A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比喻 ) B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反问 ) C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对偶) D .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设问)
11、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

交错 (   )

A . 酒筹 B . 筹略 C . 统筹 D . 谋划
12、为下列加线字选择正确的一项。

杂然而前者 (    )

A . 摆开 B . 陈列 C . 姓氏 D . 陈旧
13、下列加线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 . 翼然于泉上(靠近) B . 醉翁之不在酒(情趣) C . 发而幽香(香花) D . 佳木而繁阴(秀美)
14、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 (chú)   林(hè)    然(wèi)    琅(yá) B . 然(yì)    醉(zhé)   泉(niàng)   阴(fán) C . (liè)   野(sù)   伛偻(yǐ lǚ)    筹(gōng) D . 然(tuí)   颜(cāng)   提(xié)    哗(xuān)
15、读课文《醉翁亭记》,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

A . “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 . “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 .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本文《醉翁亭记》选自《      》,作者                  家、      家。

2、本文《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自然结合。

3、读课文《醉翁亭记》,写太守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      

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5、《醉翁亭记》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三、阅读理解(共3小题)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山水之乐 B . 与民同乐 C . 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 . “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2)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            ”的旷达胸襟。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盖①亭之所见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④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⑤,不可久视。今乃⑥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⑦。

注:①盖:大概。有提示缘由的作用。②亭之所见:在亭上能看到的。③一舍:三十里。④鱼龙:泛指水中动物。⑤动心骇目:使心振动,使视觉惊奇。⑥乃:竟然。⑦称快世俗:使世间普通人称为快事。

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中写“快哉亭”命名的两方面缘由。

3、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概括本段大意。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