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同步检测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此之谓自谦 B . 如恶恶臭 C . 故谚有之曰 D .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2、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一律。 B . 小人闲居为不善          闲居:平时居住。 C .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哀矜:怜悯,同情。 D . 老老而民兴孝          老老:尊敬老人。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 . 其机如此 B . 此之谓自谦 C . 大学之道 D . 大人闲居为不善
4、对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心不在 , 视而不见 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 ③见君子而后厌 ④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A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上老而民兴孝

A . 其所厚者 , 而其所薄者厚 B . 欲修其身者,先其心 C . 非能也,而绝江河 D . 其意
6、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 .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B . 弟者,所以事长也。 C .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D .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7、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而后有定           止:终止。 B . 致知在物                格:推究。 C . 此谓诚于中,于外  形:表现。 D . 故君子必其独也     慎:谨慎。
8、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 ②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 B . ①知所先后,近道矣,②有所好乐,不得其正 C . ①其本乱末治者,否矣,②视不见,听而不闻 D . ①壹是皆修身为本,②桀、纣帅天下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 . ①⑤⑥ B . ②③④ C . ①④⑤ D . ②③⑥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 .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 .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 . 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1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伸   诎:同“屈”。 B .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之          载:拥戴。 C . 武王暍人于樾下                          荫:树荫。 D . 越王勾践一决无辜                      狱:案件。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 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②有舟舆,无所乘之 B . 万举而不陷,②天下平而无 C . ①赢缩、卷舒,物推移,②寘诸槖以 D . ①此为人而必天下勇武矣,②不乃大盗积者也
1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 B . 罢武闻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 C . (齐庄公)回车而避之 D . 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焉)
1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意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其家者,先修其身 齐:整齐。 B . 此谓诚于中,于外      形:表现。 C . 欲诚其意者,先其知  致:导致。 D . 怀诸侯,则天下之     畏:害怕。
1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尧、舜帅天下以仁,民从之,掩其不善,著其善 B . 德者,本 ,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C . 见其肺肝然,恶恶臭 D . 莫见隐,莫显乎微,中庸其至矣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古代所说的“四书”是            、《论语》、《孟子》。

2、            ,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大学之道,                  

4、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5、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是以君子契矩之道也。

三、阅读题(共5小题)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译文: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译文:

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1)本文大体按“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展开。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四句主要描写什么情景?

3、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国学”加以解说。(不超过45个字)

“国学”一说,兴起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20世纪初,大盛于二十年代,九十年代再掀热潮。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都曾对“国学”进行过自己的阐述。现在,许多人认为,对“国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阐释,而“传统文化与学术”除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外,当然也少不了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东西,它应该是一个“干立枝繁”的庞大体系。按学科分,国学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国学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以儒家为主导;依《四库全书》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子部尤其是经部为重。

答:

4、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② :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 :

5、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下面文字的中心思想。

    劝人向善,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宏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心思想:           (不超过16字)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同步检测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