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是 ( )

A . 长平之战 B . 巨鹿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赤壁之战
2、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A . B . C . D .
3、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 . 龟甲或兽骨上 B . 竹简或木牍上 C . 丝帛或麻布上 D . 宣纸上
4、“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原始居民 D . 河姆渡原始居民
5、《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 焚书坑儒 C . 统一文字 D .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6、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

A . 诸侯争霸局面 B . “百家争鸣”局面 C . 竞相改革局面 D . 儒学独尊局面
7、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下图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

A . 造纸 B . 炼铁 C . 纺织 D . 制瓷
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 .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 .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南方人口增多
9、“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周口”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要去(  )
A . 陕西省 B . 云南省 C . 浙江省 D . 北京市
10、每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参加了公祭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

②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之一

③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④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11、《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尧之子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 世袭制 B . 郡县制 C . 禅让制 D . 分封制
12、下图情景发生在西周后期,国王因与民争利,被平民赶走,被迫逃亡。这一事件史称(  )

A . 涿鹿之战 B . 商汤灭夏 C . 武王伐纣 D . 国人暴动
13、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域,后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的是(  )
A . 齐桓公 B . 晋文公 C . 楚庄王 D . 秦孝公
14、“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初起,公众自发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同时就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 . 老子 B . 韩非子 C . 荀子 D . 墨子
15、汉武帝刘彻十六岁登基,登基以后为巩固皇权,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③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④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规模出击匈奴并打败匈奴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6、“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是当今社会流行的热词,它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 . 丞相 B . 御史大夫 C . 太尉 D . 郡守
17、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2014年的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应处于此“经济带”的是(  )
A . 陕西西安 B . 河西走廊 C . 新疆地区 D . 江苏省
18、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后,全国兴起“三国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 .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 B . 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 C .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D . 孙权称王,建吴定都建业
19、下图为我国古代某一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 . 蜀、西晋 B . 东汉、南宋 C . 东汉、西晋 D . 蜀、西夏
2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人口达到百万,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
A . 长安 B . 洛阳 C . 建康 D . 开封

二、综合题(共4小题)

1、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百度百科 民族融合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材料三: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请问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请列举改革的主要措施。(至少写出两点措施)
(4)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图三中的人物是谁?概括材料一中其思想的核心。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什么?此举深得哪位皇帝的赞赏?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统治者的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3、改革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根据以下材料,回忆所学内容,完成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2)如果你是生活在此时的一位农民,你是否会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商君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5)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中,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趋势?哪一历史事件是这一趋势的最好体现?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江南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3)请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江苏省姜堰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