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崔弘度,字摩诃衍,博陵安平人也。年十七,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授都督,累转大都督。时护子中山公训为蒲州刺史,令弘度从焉。尝与训登楼,至上层,去地四五丈,俯临之,训曰:“可畏也。”弘度曰:“此何足畏!”欻然掷下,至地无损伤。训以其拳捷,大奇之。及尉迥作乱,以弘度为行军总管,从韦孝宽讨之。弘度妹先迥子为妻,及破邺城,迥弯弓将射弘度,弘度脱兜鍪谓迥曰:“相识不?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迥掷弓于地,骂大丞相极口而自杀。弘度顾其弟弘升曰:“汝可取迥头。”弘升遂斩之,进位上柱国。时行军总管例封国公,弘度不时杀迥,致纵恶言,由是降一等,为武乡郡公。开皇初,纳其妹为秦孝王妃。寻迁襄州总管。弘度素贵,御下严急,动行捶罚,吏人詟气,闻其声,莫不战栗。所在之处,令行禁止,盗贼屏迹。以行军总管出泉门道,隶于杨素。弘度与素,品同而年长,素每屈下之,一旦隶素,意甚不平,素言多不用。素亦优容之。上甚礼之,复以其弟弘升女为河南王妃。每诫其僚吏曰:“人当诚恕,无得欺诳。”皆曰:“诺。”后尝食鳖,侍者八九人,弘度一一问之曰:“鳖美乎?”人惧之,皆云:“鳖美。”弘度大骂曰:“佣奴何敢诳我?汝初未食鳖,安知其美?”俱杖八十。官属百工见之者,莫不流汗,无敢欺隐。然弘度理家如官,子弟斑白,动行捶楚,闺门整肃,为当时所称。未几,秦王妃以罪诛,河南王妃复被废黜。弘度忧恚,谢病于家,诸弟乃与之别居,弥不得志。炀帝即位,河南王为太子,帝将复立崔妃,遣中使就第宣旨。使者诣弘升家,弘度不之知也。使者返,帝曰:“弘度有何言?”使者曰:“弘度称有疾不起。”帝默然,其事竟寝。弘度忧愤,未几,卒。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 B . 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 C . 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 D . 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适,旧指女子出嫁。文中指崔弘度的妹妹之前嫁给尉迥的儿子为妻。 B .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如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 C . 百工,即各种官吏,犹言百官,也指从事各种工艺生产的人。 D . 闺门,文中指女子闺房之门,专指妇女居住之处,后来也代指妇女、妻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崔弘度胆大无畏,身手灵活。崔弘度与宇文训登上高楼顶层,宇文训俯瞰下方而生恐惧,崔弘度竟然一跃而下,毫无损伤,令宇文训大为惊奇。 B . 崔弘度国事为重,绝私弃情。崔弘度与尉迥虽为姻亲,但攻破邺城后,他用言语刺激尉迥,逼得尉迥自杀,并让自己的弟弟崔弘升斩下尉迥的头去领功。 C . 崔弘度在意地位,不甘屈下。杨素与崔弘度官品相当而年龄小些,所以杨素常常谦卑对待崔弘度,但崔弘度一旦隶属于杨素,则颇不服气,显得气度狭小。 D . 崔弘度待人严酷,令人畏惧。仆人妄言鳖美,被其杖责;下属官员见到他也恐惧流汗,不敢欺瞒;他治家如为官,即便是发已斑白的子弟也照样被毒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弘度素贵,御下严急,动行捶罚,吏人詟气,闻其声,莫不战栗。

②弘度忧恚,谢病于家,诸弟乃与之别居,弥不得志。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日‘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日‘罔睇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椽发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颞颞,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景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日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白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 .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白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 .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白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 .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 “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 C . “五谷”指稻、黍、稷、麦、菽这五种谷物。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生产,而且特别重视这五种基本粮食的收成,因此魏知古能随时报告。 D . “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魏知古满腹经纶。他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获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 . 魏知古直言敢谏。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直言工程劳民伤财,有违安养百姓的治政之本,唐睿宗因此停止了修建道观。 C . 魏知古敏锐忠诚。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有所察觉,及时向期廷揭发了他们的阴谋,因此获得玄宗重赏。 D . 魏知古曾遭遇仕途坎坷。他后期因与姚崇不和,被改授为工部尚书,罢除了参知政事一职,去世后受到宋景的高度评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②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执中,字伯通。进士高第,调台、亳二州判官。亳数易守,政不治。曾巩至,颇欲振起之,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钜,悉委以判决。有妖狱久不竟,株连浸寝多。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即扣头引伏。知海盐县,为政识后先,邑人纪其十异。入为太学博士,以母忧去,寓苏州。端王即位,是为徽宗,超拜宝文阁待制,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四选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贿。执中请置库架阁,命官莅之,是后六曹皆仿其法。大观三年,遂代为尚书左丞,加特进。制下,太学诸生陈朝老诣阙上书曰:“及相执中,中外默然失望。执中碌碌庸质,初无过人,致位二府,亦已大幸,遽俾之经体赞元,是犹以蚊负山,多见其不胜任也。”疏奏不省,而眷注益异。初,赐第信陵坊,以为浅隘,更徙金顺坊甲第。建嘉会成功阁,帝亲书钜额以示宠。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执中辅政一纪,年益高。他日造朝,命止赴六参起居,退治省事。明年,乃以太傅就第,许朝朔望,仪物廪稍,一切如居位时。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宽民力。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卒,年七十四。帝即幸其家,以不及视其病为恨,辍视朝三日,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曰正献。

(节选自《宋书·何执中传》)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B .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C .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D .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讳,旧时指按礼对君主、尊长者的名字避开不直称,而用代字、缺笔等表示。 B . 博士,古代学官,负责保管文献档案,培养人才,也指当时最高级别的学位。 C . 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 . 赠,朝廷封典的一种,赠予死者官爵或授予封号,多用于已故官吏或其父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何执中颇有见识,政绩突出。他担任台、亳二州判官时,断妖狱,革弊 政,尽显其政治才能,深受曾巩的赏识,当地老百姓还为他记了十大政绩。 B . 何执中洞察力强,且有创举。他任吏部尚书时发现官员把档案藏于家的弊端,建议放置在朝廷的架阁库,让官员管理,此后六曹都效仿这一做法。 C . 何执中位高权重,深受圣宠。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几年,随着年岁渐高,皇帝让他每月只需参见六次表示问候,他去世时皇帝停止临朝听政三天。 D . 何执中为政爱民,重情重义。他在政事堂担任要职时,宽减老百姓的负担;即使身居富贵也不忘贫贱,取出自己的一万缗钱建置义庄来供养宗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钜,悉委以判决。

②疏奏不省,而眷注益异。初,赐第信陵坊,以为浅隘,更徙金顺坊甲第。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项王军垓下         壁:壁垒 B . 田父曰:“左。”   绐:欺骗 C . 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D . 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悬赏
(2)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2)
A .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B . 古代地名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比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而《赤壁之战》:“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C .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为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10篇,50余万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 “名字”古今的理解不同。古代,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而字,则是成年后举行冠礼时取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杜甫字子美,名与字为同义词,互作解释;司马迁字子长,韩愈字退之,名与字则为反义词,从反面作解。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 . 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 . 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 .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河东教练使。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契丹至新乐,晋人皆恐,欲解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位兼将相,遂以天下为己任,遇事无所回避。而宦官、伶人用事,特不便也。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宦官进曰:“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阁百数。今大内不及故时卿相家。”庄宗曰:“吾富有天下,岂不能作一楼?”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乃以魏王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唐军入蜀,所过迎降。王衍弟宗弼,阴送款于崇韬,求为西川兵马留后,崇韬以节度使许之。军至成都,宗弼迁衍于西宫,悉取衍嫔妓、珍宝奉崇韬及其子廷诲。又与蜀人列状见魏王,请崇韬留镇蜀。继岌颇疑崇韬,崇韬无以自明,因以事斩宗弼及其弟宗渥、宗勋,没其家财。蜀人大恐。

    崇韬素嫉宦官,尝谓继岌曰:“王有破蜀功,师旋,必为太子 , 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去宦官,至于扇马,亦不可骑。”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及闻此言,遂皆切齿,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上蜀簿,得兵三十万,马九千五百匹,兵器七百万,粮二百五十三万石,钱一百九十二万缗,金银二十二万两,珠玉犀象二万,文锦绫罗五十万匹。庄宗曰:“人言蜀天下之富国也,所得止于此邪?”延嗣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

    崇韬有子五人,其二从死于蜀,余皆见杀。其破蜀所得,皆籍没。明宗即位,诏许归葬,以其太原故宅赐其二孙。

(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 B . 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 C . 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 D . 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契丹是古国名,由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后为金国所灭。 B .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一度与宰相相当。 C . 陛下原指站在帝王宫殿前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殿前的侍者而告之,后来用作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D .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一般由嫡长子担任,居于东宫,因此也可用“东宫”代指太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郭崇韬长于谋略,战时立下大功。他随庄宗围攻镇州时,面对来袭的契丹军队,众将想要撤退而他坚持不退兵,最终得以战胜契丹,庄宗即位后,他因功被封为兵部尚书和枢密使。 B . 郭崇韬忠言敢谏,劝帝力戒逸豫。庄宗就营造高楼以避暑之事来征求他的意见,他劝庄宗多思创业艰难,不要只为个人逸豫享乐考虑,庄宗听取了他的谏言,终止了高楼的营建。 C . 郭崇韬处事不周,引来权贵猜忌。唐军到达蜀地,王宗弼暗中与他通好,他答应了王宗弼的请托并接受了馈赠,又被蜀人请求留守蜀地,引得魏王猜忌,最终他不得不杀掉王宗弼等人来表明忠心。 D . 郭崇韬嫉恨宦官,招来宦官仇视。他劝魏王将来登基后一定要摈除宦官,后又得罪宦官向延嗣,向延嗣和李从袭向庄宗进谗言共同构陷他,最终由魏王奉被宦官篡改的诏令将他杀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

②延嗣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闿,字敬绪,丹阳人,吴辅吴将军昭之曾孙也。少孤,有志操。太常薛兼进之于元帝,言闿才干贞固,当今之良器。即引为安东参军,甚加礼遇。转丞相从事中郎,以母忧去职。既葬,帝强起之,闿固辞疾笃。优命敦逼,遂起视事。及帝为晋王,拜给事黄门侍郎,领本郡大中正。以佐翼勋,赐爵丹阳县侯,迁侍中。

    帝践阼 , 出补晋陵内史,在郡甚有威惠。帝下诏曰:“夫二千石之任,当勉励其德,绥齐所莅,使宽而不纵,严而不苛,其于勤功督察便国利人抑强扶弱使无杂滥真太守之任也若声过其实古人所不取功乎异端为政之甚害盖所贵者本也。”闿遵而行之。时所部四县并以旱失田,闿乃立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葛洪为其颂。计用二十一万一千四百二十功,以擅兴造免官。后公卿并为之言曰:“张闿兴陂溉田,可谓益国,而反被黜,使臣下难复为善。”帝感悟,乃下诏曰:“丹阳侯闿昔以劳役部人免官,虽从吏议,犹未掩其忠节之志也,仓廪国之大本,宜得其才,今以闿为大司农。”闿陈黜免始尔,不宜便居九列。疏奏,不许,然后就职。帝晏驾 , 以闿为大匠卿,营建平陵,事毕,迁尚书。

    苏峻之役,闿与王导俱入宫侍卫。峻使闿持节权督东军,王导潜与闿谋,密宣太后诏于三吴,令速起义军。陶侃等至,假闿节,行征虏将军,与振威将军陶回共督丹阳义军。闿到晋陵,使内史刘耽尽以一部谷,并遣吴郡度支运四部谷,以给车骑将军郗鉴。又与吴郡内史蔡谟、前吴兴内史虞潭、会稽内史王舒等招集义兵,以讨峻。峻平,以尚书加散骑常侍,赐爵宜阳伯。迁廷尉,以疾解职,拜金紫光禄大夫。寻卒,时年六十四,子混嗣。

(节选自《晋书·张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其于勤功督察/便国利人/抑强扶弱/使无杂滥/真太守之任也/若声过其实/古人所不取/功乎异端/为政之甚害/ B . 其于勤功/督察便国利人/抑强扶弱/使无杂滥/真太守之任也/若声过其实/古人所不取/功乎异端/为政之甚害/ C . 其于勤功/督察便国利人/抑强扶弱/使无杂滥/真太守之任也/若声过其实/古人所不取功乎/异端/为政之甚害/ D . 其于勤功督察/便国利人/抑强扶弱/使无杂滥/真太守之任也/若声过其实/古人所不取功乎/异端/为政之甚害/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视事,指就职治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后来也经常用来指官员的任职。 B . 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称阼阶,天子祭祀升阼阶,后用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 C . 大司农,官职名,始置于汉,掌钱谷之事,为九卿之一。由魏至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 D . 晏驾,本义是车驾晚出,汉以前用以讳称帝王死亡,而汉以后则讳称驾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张闿深受皇帝器重,多有升迁。张闿被召来担任安东参军,皇帝对他礼遇有加,后转任丞相从事中郎,即便是丁忧期间皇帝还以优厚的任命来敦促他就职。 B . 张闿勤政爱民,却被免官。张闿出任晋陵内史期间,所属四县都因为干旱歉收,他就带领百姓新建水塘来灌溉田地,却因此而被以擅自兴造的罪名免官。 C . 张闿有操守,不贪图官位。张闿被免官后,因为皇帝突然感到后悔,就改任他为大司农,他上书陈述自己刚刚被罢黜,不合适马上就任位列九卿的职务。 D . 张闿有机谋,平乱建奇功。苏峻作乱,张闿利用苏峻给他的权力,组织义军、筹备粮食,后与他们一起讨伐苏峻;平定叛乱之后,他被赐予宜阳伯的爵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常薛兼进之于元帝,言闿才干贞固,当今之良器。

②张闿兴陂溉田,可谓益国,而反被黜,使臣下难复为善。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 , 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计未定。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

    后刺史杨雍即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注】滇吾,烧当羌首领滇良之子。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B . 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C . 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D . 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后来变成明清两朝对举人的雅称。 B . 使君,汉代指太守刺史。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有时也用作对对方派出的使节或信使的尊称。 C . 表,是古代臣下写给帝王的一种文书。表可言事可议论可抒情,著名的表有《陈情表》《出师表》等。 D . 长揖,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即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主要用于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所施的隆重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盖勋为人正直。他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想杀死苏正和向他示好,但他认为不可。谋划杀害好人是不忠诚的,乘人之危是不仁义的。 B . 盖勋誓死不屈。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他率兵救助,即使身受多处刀伤,仍然坚守不降。叛军佩服其忠义勇敢,并未加害。 C . 盖勋秉公执法。他不听贵戚说情,将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犯罪事实全部上报,奉诏追查到底,声名震于首都。 D . 盖勋刚直不阿。他为国选材,唯贤是举,坚守标准,不畏皇权,不顾三怨成府,拒绝了宠臣蹇硕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②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王莽居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谒归,迎妻子置洛阳。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十三年,增 , 更封竟陵侯。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吴汉 , 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三十年,定封慎侯。中元二年,卒,曰靖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B .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C .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D .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摄”是代理、兼理的意思,文中指代皇帝处理政事,常用的假、行、权、徙等词也有此意。 B . “邑”泛指一般的城镇。大曰都、小曰邑。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为邑,文中即是此意。 C . “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妃嫔和所生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D . “谥”,中国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据其生前所作所为而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王莽专权之时,刘隆的父亲刘礼同安众侯刘崇起兵反对王莽。行动失败之后,被治罪,刘隆因为年龄不满七岁,免于被诛杀。 B . 刘隆久经战阵,协助世祖建立功业。他抵御朱鲔、李轶,讨伐李宪,俘获征贰,屡立战功,封赏丰厚,皇帝对其恩宠有加。 C . 东汉初年,户口和田地状况混乱。官员、豪强相互隐瞒,于是皇帝诏令各州郡检核垦田事,诏令对百姓十分严苛,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D . 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征伐交阯,扶乐乡侯刘隆以中郎将的身份作为副将,于禁谿口大破蛮夷,得胜回京之后,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

②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