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11:常见的化合物及有机物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 除去下列物质或溶液中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合理可行的是(  )


A . 氧化钙(碳酸钙)     加水、过滤 B . 氯化亚铁(氯化铜)   加足量铁粉、过滤 C . 硫酸(硫酸钠)     加入适量氯化钡试剂、过滤 D . 碳酸钾(氢氧化钾)    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
2、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及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 B . 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 . 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 D . 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
3、

某实验小组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滴有酚酞试液)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该实验是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 . B点时表示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无色 C . 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 D . 实验通过证明碱溶液的消失来证明发生了中和反应
4、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 . 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B . 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C . 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入氧化钙固体 D . 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5、某些金属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H2O═NaOH+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   )
A . NaOH 和 Ca(OH)2 B . Ca(OH)2 和 H2 C . CaCO3、NaOH 和 H2 D . Ca(OH)2、CaCO3 和 H2
6、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将100g稀硫酸分2次加入到盛有5g该样品的烧杯中,所得数据如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次数

实验前

第1次

第2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0

50

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5

3

2

(已知:铜不和稀酸反应,硫酸锌可溶于水)

A . 第1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中还有锌 B . 第2次所加入的稀硫酸未反应完 C . 每50g稀硫酸和1g锌恰好完全反应 D . 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7、有些化学变化可以用X+Y=M+R表示.关于此类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X是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 . 若Y为金属,则该反应一定生成氢气 C . 若M和R为盐和水,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 若X为可溶性碱,Y为可溶性盐,则M和R可能是两种沉淀物
8、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在饱和溶液中悬浮着一只塑料木块,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则烧杯中的木块会(   )

A . 上浮 B . 下降 C . 位置不变 D . 无法确定
9、有 A,B 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 pH 的关系如图,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溶液指示剂

A

黄色

蓝色

B

无色

粉红色

A . 甲溶液呈酸性 B . 乙溶液的 pH 可能为 11 C . 只用 A 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D . 在滴有 A 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一定呈绿色
10、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  
A . ①④②⑤③ B . ④①②⑤③ C . ②⑤④①③ D . ⑤②④③①

二、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

碱式氯化镁[Mg(OH)Cl]受热能分解,它分解后的产物是什么?小科进行了探究。

【猜想】Mg(OH)Cl分解后产物可能有:Mg、MgCl2、MgO、HCl气体、H2O、Cl2

老师告诉他产物就是上述猜想中的其中几种,并提示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一】取少量的Mg(OH)Cl放入大试管中,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加热过程中观察到足量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沉淀不再产生,大试管口也没有液滴形成,管内有固体剩余,无其他现象。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有      气体,无其他气体。

【实验二】取少量实验一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      

【实验三】再取少量实验一的剩余固体,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再滴入AgNO3溶液,无沉淀产生。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      

【结论】Mg(OH)Cl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有“通常”就有“例外”,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呢?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少的方向进行.

②了解到某些难溶性盐的溶解能力和颜色.

【实验取证】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AgNO3溶液,再加入过量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再往该试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分析讨论】( 1 )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请说明理由.      

( 2 )写出加入少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AgCl(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得出结论】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多次检验,其中3次检验的结果如表所示.

序号

溶液中检验出的物质

KCl、K2SO4、Na2CO3

Na2SO4、BaCl2、K2CO3

Na2SO4、KCl、K2CO3

阅读表后回答:

(1)表中第      次结果肯定不准确.
(2)为验证其他2次检验结果中是否存在SO42、CO32和Cl , 又进行以下操作:①加入过量的      (填物质名称,下同),目的是检验      并将其除去;②加入      溶液,过滤;③向滤液中加入      溶液.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发现可以利用焰色反应来确定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
(3)通过上述实验,该小组还是觉得无法确定其他2次检验结果中哪一次是正确的,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4、小苏打(NaH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用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NaHCO3和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1)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

则步骤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2)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

小吕方案Ⅰ: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 , 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填装置的字母编号,装置不重复使用);(C中碱石灰的作用:吸收空气中倒吸入的的水和二氧化碳)

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_      _。

小周方案Ⅱ: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

(已知:NaHCO3+NaOH=Na2CO3+H2O)

为使定量分析更准确,在操作Ⅰ之前,需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请你设计一个合理方案:      

三、填空题(共3小题)

1、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科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样品于烧杯中,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Ⅱ.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观察到的现象是      

(2)C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2、

测定BaCl2·xH2O中结晶水数目的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此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2)燃烧过程中,如果空气不充足和温度过高,会有部分沉淀物质转化为BaS,这会使x的测定结果      (选填“偏低”、“偏高”或“不变”)。

3、

小金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      

四、综合题(共1小题)

1、小科同学对实验中已经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猜想与假设】

①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②全部变质,固体是Na2CO3

【查阅资料】

①Na2CO3溶液与FeCl3溶液会发生反应,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等现象出现;

②NaCl溶液和BaCl2溶液均呈中性.

(1)【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取少量固体于小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2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3

取  △  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少量FeCl3溶液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解释与结论】

①请将步骤3实验操作补充完整;      

②步骤2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③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2)【交流与评价】小科同学把步骤3中的FeCl3溶液改成无色酚酞试液,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也可以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你认为是否合理?      

得出结论:      

五、解答题(共2小题)

1、

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钠、硝酸钡、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所加试剂均足量)。

(1)操作Ⅰ、Ⅱ的名称是      

(2)无色气体的质量是      克。

(3)固体甲的成分是      

(4)这种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5)求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的物质总质量。

2、

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质量、大小相同的3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克;

②向上述3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份质量不同的样品;

③充分反应后,再用电子天平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稀盐酸+烧杯质量(克)

150

150

150

反应前固体样品质量(克)

4

8

12

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烧杯质量(克)

m

155.8

158.7

已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1)分析表中数据,写出判断实验二中的样品已完全反应的理由:      

(2)表中的m值为      

(3)根据实验二的数据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8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11:常见的化合物及有机物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