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 专题06 经济和社会生活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8小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的是( )
A . 总体来说比较落后
B .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C . 地区发展不平衡
D . 民族工业产品主要出口国外
2、当今出版《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的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9世纪( )
A . 60年代
B . 70年代
C . 80年代
D . 90年代
3、煤气灯刚在上海租界出现之时,很多人以为这种自来火是“地火”,都不敢赤足行走在煤气公司附近的道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煤气灯阻碍了人们出行
B . 煤气灯使用率普遍不高
C . 人们对新技术认识不足
D . 上海租界管理戒备森严
4、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A . 《申报》
B . 《中外纪闻》
C . 《民报》
D . 《新青年》
5、《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大众传媒的普及
B . 男女实现了平等
C . 西方思想的影响
D . 封建思想的根除
6、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创办了( )
A .
江南制造总局
B .
福州船政局
C .
汉阳铁厂
D .
大生纱厂




7、下列诗句中,赞誉张謇的是( )
A . 七下西洋不辞劳,架起亚非友谊桥
B . 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C .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D . 创办实业为救国,天地大生见精神
8、服饰,自古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与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密切相关。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体现了( )
A . 自由思想
B . 平等思想
C . 博爱思想
D . 专制思想
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汇总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
A . 工业结构合理调整
B . 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C . 资本投入迅猛增加
D . 列强暂时放松侵华
10、鲁迅曾说:“感谢……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这里他要感谢(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11、1862年6月26 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 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 . 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 .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12、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 | 拥有厂家 | 拥有资本 | 工人人数 |
1913 | 689家 | 33亿元 | 27万多 |
1920 | 1795家 | 50亿元 | 55万多 |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②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3、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A . 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 . 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 . 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 . 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14、“在南京各省代表会上,孙中山提议废除跪拜礼,提倡普通见面时为一鞠躬,最尊敬之礼为三鞠躬。他身体力行,弯腰鞠躬。众人皆感新鲜,纷纷跟着仿效。鞠躯之礼逐渐风行开来。”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辛亥革命推动礼节的变化
B . 鞠躯礼体现等级观念
C . 礼节变化未受到西方影响
D . 传统礼节被彻底废除
15、民国之初,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 )
A . 平等思想
B . 迷信思想
C . 爱国思想
D . 科学思想
16、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 .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 . 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 . 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 . 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17、生活在100年前的上海人,不可能( )
A .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B . 在《申报》上看时政新闻
C . 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D . 穿西装去电影院看电影
18、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如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他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
A . 兴办实业
B . 创办学堂
C . 筹划海防
D . 编练新军
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曾说:“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2)依据材料说明铁路给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此外,作者还指出其哪方面的重大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 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材料一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 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1)据材料一,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动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1898年以后纱厂亏损的原因有哪些?
(3)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