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六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同步训练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春秋时期,最先成为霸主的是(  )
A . 齐桓公 B . 宋襄公 C . 楚庄王 D . 秦穆公
2、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 . 吴国 B . 晋国 C . 齐国 D . 宋国
3、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的国家(  )
A . 齐国 B . 魏国 C . 晋国 D . 楚国
4、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行政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 . 编定户口,实行连坐 B . 奖励军功 C . 奖励生产 D . 推行县制
5、商鞅后来在秦国惨遭车裂而死,主要是因为(  )
A . 店主怕受“连坐”的处罚而不收留他 B . 百姓反对他的变法 C . 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反对 D . 商鞅是外来“打工者”
6、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良田输送汨汨清流。”请你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指的是(    )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灵渠 D . 大运河
7、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
A . 黄河流域 B . 岷江流域 C . 淮河流域 D . 辽河流域
8、都江堰的作用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 . 观光旅游 B . 防洪灌溉 C . 防洪蓄水 D . 蓄水防旱
9、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瞬间山崩屋塌,然而位于四川成都、历经二千多年的古代著名防洪灌溉水利工程未受损坏,它是(     )
A . 郑国渠 B . 都江堰 C . 灵渠 D . 隋大运河
10、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
A . 秦穆公 B . 秦孝公 C . 惠文王 D . 文侯
11、我国许多古代遗址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请你指出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    )
A . 都江堰 B . 秦始皇陵兵马俑 C . 故宫 D . 北京人遗址
12、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中,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 . 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 . 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 . 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 . 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13、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理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4、假如你给李冰画像,可以选择的历史场景是(   )
A . 上书秦孝公请求变法 B . 奉乾隆旨意领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 . 主持修建都江堰 D . 陪唐玄宗考核县令的政绩
15、《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
A .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 . 建立县制
16、见下图商鞅在变法实行之前,通过“徙木赏金”的办法,主要是为了(    )

 

A . 哗众取宠 B . 重赏之下发现勇夫 C . 确立商鞅讲信用、说话算话的形象,为实行变法寻找良机 D . 执行秦王的命令
17、“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战国时期主持秦国变法的改革家的一句名言,此人是(   )
A . 白起 B . 商鞅 C . 苏秦 D . 李冰
18、下列是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的故事,不可能的是 (      )

A . 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立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 . 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国家免除了他的徭役 C . 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 . 四十五岁后,他卖掉所有土地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
19、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 .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B . 不隐瞒犯法行为 C . 合法经商致富 D .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0、战国七雄中,国家位置处于最西边的是(  )
A . 齐国 B . 赵国 C . 楚国 D . 秦国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春秋时代
(1)东周分为            两个时期。从      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
(2)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      的旗号,要求其他国家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
(3)春秋时期                              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2、战国时代
(1)公元前475年到      秦灭六国这段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2)战国初年,晋国一分为三,变成                  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连同春秋以来一直存在的                  、秦四国,是当时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3)战国时期,各国实行社会变革,最先进行变法的是      ,收效最大的是      
3、商鞅变法
(1)战国初年,秦国地处西北,国势不振,被东方各国轻视;      即位后,下诏求贤,决心      
(2)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陷“谋反”,惨遭      而死。商鞅虽死,但新法继续推行,秦国的国势日趋强盛,为      奠定了基础

三、材料解题(共2小题)

1、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常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所述,试归纳商鞅变法在秦国所产生的效果。
(2)材料二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商鞅的?你觉得应当怎样全面客观的评价商鞅?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商鞅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六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同步训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