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测试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知识点基础练(共8小题)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落英

然开朗

屋舍

阡陌变通

      

      

      

      

黄发垂

便还家

与外人

此中人

      

      

      

      

太守

刘子

无人问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 问/今是何世 C . 忽逢/桃花林 D .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捕鱼业:              ②渔人甚之:      

通人:                ④屋舍然:      

不知有汉:            ⑥此中人云:      

⑦便扶路:              ⑧欣然往:      

病终:                ⑩后遂无问者:      

4、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 . 男女衣着,如外人 B . 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C . 问所从来,答之 D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叹惋
5、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溪行      古义:      ;今义:      

②咸来问讯      古义:      ;今义:      

③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今义:      

④余人各复至其家     古义:      ;今义:      

⑤说如此       古义:      ;今义: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 .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问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让更多普通百姓的家底厚起来,让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一幅人民群众公平分享世外桃源的绚丽画卷。 B . 在鸳鸯湖和彩虹桥之间,宽阔的柏油公路蜿蜒伸展,沿途阡陌相连,绿山相接,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C . 由于受到H7N9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沪、宁、杭等地的家禽生意无人问津 , 土鸡十元一只也没人买。 D . 通过两周的学习培训,我真是豁然开朗 , 不仅学到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重新燃起了拼搏的雄心和对胜利的渴望。
8、按要求填空。
(1)渲染桃花林神秘色彩的句子是:      
(2)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3)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4)描写桃花源人社会风貌的句子是:      
(5)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两个句子是:①      。②      

二、课内品读练(共1小题)

1、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关,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阡陌交通           

②便还家           

无论魏晋           

④处处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从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是(    ) (3)
A . 暮春落花时节 B . 深秋时节,百花凋谢之时 C . 冬末春初时节 D . 夏天水涨之时
(4)桃花源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文中有些地方已经做了暗示。请找出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语句。(找出三处)
(5)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会如何为自己辩护?

三、阅读拓展练(共2小题)

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4-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合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江宁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仿佛若有光           

如外人           

③其丈夫担粪灌园           

④自不如远甚也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2)
A . 屋舍俨      见四野禾苗油油 B .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余顾而慕 C . 答之        老幼男女耘于田问 D . 不足外人道也     以此一家之中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画一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 , 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à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粜(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 , 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殊:特别,很。③计口授地:按人口分土地。④或:如果。

(1)写出下列各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

公欲来    指代      

②老人肯相引至  指代      

殊不缺也    指代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2)
A . 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 B . , 寻病终    子 C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 D . 处志之       故可同
(3)补充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5)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5)
A . 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 . 《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 C . 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 . 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

四、写作创新练(共1小题)

1、仿照《桃花源记》对桃林的描绘,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150字左右)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测试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