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年级: 学科:思想政治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能够直接创造存在
③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
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①意识具有盲目性,不利于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人类对药物的滥用,改变了细菌的运动规律
③人类对细菌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④联系具有客观性,超级细菌的出现也是客观的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科学实验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④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②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建立在人类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
④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方向转化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熊猫光伏电站(下图)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推广项目,是根据一位中学生的独特创意设计的。收个熊猫电站正在中国山西打通建设,该电站主题外观被设计成熊猫图案,由黑色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白色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合而成。这启示我们
①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发现清洁能源推广的新形式②青少年关心和思考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③充分发挥能动性,能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无限自由④思维创新是青少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①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④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必须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作为引擎 ②要敢于突破原有理论的适用条件
③要注重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 ④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材料分析题(共5小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为鸿篇巨制、精品佳作的产生提供条件和土壤,为作家、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输送养料和激发灵感,使我国的文艺创作者形成充沛的创作激情和旺盛的艺术生产力,涌现了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材料二:《意见》提出,把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重大文艺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依法管理文化市场,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文化市场执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改革和完善有利于文艺繁荣发展的酬劳和奖励办法。
2015年4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他强调,要推动中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总理说,所谓“优进”,就是从我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而所谓“优出”,就是不仅要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大进大出”。这一战略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的发展,造就了今天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必须看到,国际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也需要顺应这种变化,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过去那种‘大进大出’的老路已经难以为继。”总理说,“要加大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新策略、使我国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材料: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
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14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面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警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以其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沿途环境之恶劣,在中外军事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材料一: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面临着同党内教条主义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材料二: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抗日战争是以8年算,还是以14年算?一直以来,这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时,《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提出了“14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可见,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张玉来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张玉来认为,应以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