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 . 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 . 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 . 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 . 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2、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失误
B . 误差在测量中是可避免的
C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减小误差
D . 不断地改进实验可以消除误差
3、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 . 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 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
D .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5、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着平面镜和直立的铅笔,平面镜中呈现铅笔的虚像.当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8 cm时,像的高度为h1 ,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s1;当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4 cm时,像的高度为h2 ,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s2 . 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A . s1=s2
B . s1<s2
C . h1>h2
D . h1=h2
6、下列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和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0.26 m
B . 正常成年人的鞋子的长度约为42 cm
C . 一枝普通铅笔的质量约为500 g
D . 一个普遍鸡蛋的质量约为0.3 kg
7、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首次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运动的
B . “天舟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C . “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 . “天舟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8、如图,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dB变为50dB,说明音叉振动的( )
A . 频率变大
B . 振幅变小
C . 振幅变大
D . 频率变小
9、在生活中热现象的例子常常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 小明同学戴眼镜到厨房帮妈妈炒菜,眼镜片立即模糊,这是液化现象
B . 打开冰箱门时,常会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 . 夏天喝饮料,常在杯中加入冰块,一会儿冰块变小,这是熔化现象
D . 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凝华形成的
10、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 )
A . 手影
B . 水面“折”枝
C . 镜中花
D . 放大镜




11、“团雪球,打雪仗”是北方下雪后孩子经常玩的游戏。雪被团成结实的雪球后,会变大的物理量是( )
A . 质量
B . 密度
C . 体积
D . 状态
12、如图是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 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B . 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
C . 若V甲 = V乙 则m甲<m乙
D . 若m甲 = m乙 , 则V甲>V乙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一束平行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大小是 ,人迎着反射光的方向可以看到刺眼的光,而在其他方向却看不到反射光,这是由于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2、G20杭州峰会期间,晚会“最忆是杭州”美轮美奂。如图,远处的激光束看上去是直的,这是因为 ;扇形光电背景与水中倒影完美结合,这是光的 现象。
3、对于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用一种透明的沸点为13.1℃的液体氯乙烷,把施行手术的地方“冻结”起来,这是医生利用了液体氯乙烷 时需要 热的原理.
4、如图所示,来自物点A 的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B 点。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一个合适的 透镜制成的眼镜.
5、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获取网络信息,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 的条件.
三、实验题(共9小题)
1、如图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光屏移至刻度线l0cm处,蜡烛应向 (远离/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倒立 的实像.
2、图中,物体长度是 cm;
3、图中所示秒表的读数是 s.
4、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粗细)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3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 材料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2) |
A | 铜 | 60 | 0.76 |
B | 铜 | 60 | 0.89 |
C | 铜 | 80 | 0.76 |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以上实验所采取的探究方法为 .
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 , 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 , 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 . 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选填>、<、=)
6、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色的方格纸,玻璃板与桌面垂直;两个相同的棋子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白纸上,眼睛在A这一侧观察。
(1)将棋子A固定,移动棋子B直到与棋子A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进一步观察A、B两个棋子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2)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填字母) (2)
A . B两个棋子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棋子的位置,进行与上述(1)相同的操作
7、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小宇同学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使天平横梁平衡.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9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盐水的质量是 g;再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盐水的密度为 kg/m3。
(3)小宇用的方法测出盐水密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因为 。
8、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 。
(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 ;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 ℃。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温度/℃ | 40 | 42 | 44 | 46 | 48 | 48 | 48 | 48 | 48 | 50 | 53 |
(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 .
9、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
(1)如图甲,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 (能/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 内.
(2)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乙表),根据这组数据,他 (能/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 .
四、作图题(共2小题)
1、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它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在下图中,完成入射光线从左边射向凹透镜折射,再由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五、计算题(共2小题)
1、如图所示,轿车从德州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2)轿车若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2、我省富“硒”的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要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且每瓶净装550g,则:
(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要多少mL?
(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的酱油?(ρ矿泉水=1.0×103kg/m3 , ρ酱油=1.1×103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