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缓和与对抗交替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1、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 .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B .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 .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 . 民族矛盾尖锐
2、尼克松期间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政策的最大不同是(  )
A . 对苏采取强硬政策 B . 对苏采取“缓和”战略 C . 美在争霸中全面收缩 D . 美苏争夺重点在欧洲
3、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 . 强调边界不可侵犯原则 B . 规定禁止使用武力威胁 C . 拒绝承认国家领土现状 D . 提出文化教育领域合作
4、有学者认为历史选择有时“是一项最费思量最耗能量最具荒诞的劳作。向北走的努力,有时得到的只是来到南端的结果。”下列史实中,和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是(  )
A . 《凡尔赛和约》 B . 绥靖政策 C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 . 欧安会的召开
5、下列有关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与阿富汗政变直接相关 B . 美苏关系进一步缓和 C . 采用了突然袭击的方式 D . 说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
6、美国“卡特主义”与里根提出的新遏制政策(  )

A . 强调对苏联采取缓和政策 B . 放弃与苏联的对话和谈判 C . 主张对苏联进行军事遏制 D . 要求对苏联实行外交孤立
7、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 .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 . 欧盟成立 C . 苏联解体 D . 9·11事件
8、从“尼克松主义”到“卡特主义”,说明(   )


A . 美、苏关系由缓和到再度紧张                     B . 美、苏关系由紧张趋向缓和 C . 美国要收缩海外力量 D . 美对苏战略转为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对方的“缓和”战略
9、里根当选总统后,于1983年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从对苏联的战略上看,实施“星球大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 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 B . 带动美国科技的发展 C . 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D . 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
10、下图是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晤的照片,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世界局势逐步趋于缓和 B . 美苏仍处于尖锐对立争霸时期 C . 苏联改变了对美国的政策 D .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11、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日时说,1989年11月9日是“德国近代历史上最幸运的一天”。“最幸运”是因为(   )


A . 雅尔塔体制彻底瓦解 B . 德国法西斯势力彻底消失 C . 东西方“冷战”关系终于结束 D . 德国揭开了国家再次走向统一的序幕
12、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有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 . 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 . 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 .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13、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实行全面收缩战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里根对苏采取强硬态度 B . 戈尔巴乔夫具有和平思想 C . 前苏联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 D . 美国尖端科技占优势
14、尼克松调整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质目的在于    (  )
A . 改变美国全球的霸主地位 B . 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 C . 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D . 稳定资本主义,打击共产主义
15、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  )
A . 加紧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B . 加剧了中苏关系的恶化进程 C . 寻求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 D . 力求维持在阿富汗的侵略利益
16、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变动不同的是 (  )

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 

③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的 

④新旧国际格局的交替,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17、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 

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失败 

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适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18、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还有许多人没有摒弃冷战思维,如今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冷战思维最本质的特点是(  )
A . 意识形态的对抗 B . 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C . 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D . 依靠军事组织维护各自的利益
19、2009年4月1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当日在伦敦共同宣布,两国政府希望在《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于今年12月到期前就削减战略武器问题达成新的协议。20世纪70年代美苏在战略核武器问题已达成协议,这说明 (    )

①美国拥有战略优势                       ②美国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③美苏在战略武器上的竞争重点发生转移     ④苏联经济已不堪军备竞赛的重负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20、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

A . 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B . 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C . 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 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二、材料分析题 (共5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3)你认为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制止进攻性力量的增长,将开始严密封锁运往古巴的一切进攻性的军事装备。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它们转回。

本国的政策是把从古巴对西半球任何国家发射的任何核导弹看成是苏联对美国的进攻,需要对苏联做出充分的报复性的反应。

                            ——肯尼迪关于封锁古巴的演说(1962年10月22日)

材料二  ……因此,怎么可以得出您现在所做出的那种完全不正确的解释,也就是说,古巴的武器是进攻性的?古巴领土上的武器都是防御性的,这一点我请您相信,而且,我们是应古巴政府的请求才把武器运往古巴的,纯粹是为了防御。可您却还在说这是进攻性武器。只要不发生入侵古巴或袭击苏联和我们的其他邻国的事情,这些武器当然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因为它们没有攻击目标。

                           ——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摘录)(1962年10月26日)

材料三  ……我认为,在我们同所有亚洲友邦的关系方面,现在应当十分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务,例如我们根据东南亚条约组织对泰国的条约义务;但是,第二,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自己承担起解决的责任。

——尼克松在关岛关于亚洲政策的讲话(1969年7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这次危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三,指出“尼克松主义”(“关岛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这一新外交方针出台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1962年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

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是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 的“领导责任”。

——里根的讲话

(1)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情?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

(3)据材料三,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

(4)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1年秋,以美国情报局前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向里根提出了一份题为《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体系,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的计划。

材料二   “星球大战计划”的另一目的是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苏联的经济结构已严重失衡。……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材料三   70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了加速高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经济的重要领域,里根政府想到了“以高技术计划盘活政治经济格局的高招”。

(1)结合材料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动力。

(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有哪些目的。

(3)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两国有何影响?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有关历史知识分析“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背景。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德国《明镜周刊》9月28日报道,今年10月3日是东西德统一2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德国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赔款的日子。届时,德国政府将向法国政府交付6 870万欧元(6.23亿人民币)的最后一笔战争赔款。

——国际在线2010年9月29日专稿

材料二   在东德长大的默克尔表示:“柏林墙被推倒20周年提醒我们,能够让德国统一和欧洲团结,是多么难以置信和幸运。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从来没想过柏林墙在我有生之年会倒下。”“德国统一仍未完成……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无法达到(德国东部和西部)生活质素的平等。”

——金羊网2009年11月10日《柏林墙倒塌

20周年,默克尔:德国统一仍未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争赔款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是如何出现的。概括1871年和1990年德国统一的共同影响。默克尔认为“德国统一仍未完成”的原因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缓和与对抗交替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