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26:运动和力 实验探究题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实验探究题(共10小题)
小明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准备了如下实验器材:一个带挂钩的木块(重6N)、两个砝码(每个重5N)、一个长木板和一个弹簧测力计,所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验证猜想一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木块上分别放置一个和两个砝码,按上述操作再做两次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压力/N | 测力计示数/N | 滑动摩擦力/N |
1 | 6 | 1.8 |
|
2 | 11 | 3.3 | |
3 | 16 | 4.8 |
实验次数 | 压力/N | 测力计示数/N | 滑动摩擦力/N |
1 | 6 | 1.8 |
|
2 | 11 | 3.3 | |
3 | 16 | 4.8 |
科学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金属杆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现在,我们要知道一根长度为2.5cm、横截面积为0.8cm2的金属杆A,最大伸长0.4cm时所能承受的拉力.但是直接对A进行测试有困难,因此我们就对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规格的样品进行了测试.测试中,所用拉力始终为1000N,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查阅资料】物体从高空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越来越大,当阻力增大到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速度被称为物体下落的收尾速度.
【提出猜想】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收尾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获取证据】相关测量数据见表:
小球编号 | 1 | 2 | 3 | 4 | 5 |
小球质量m(g) | 2 | 5 | 5 | 5 | 45 |
小球半径r(m) | 0.05 | 0.05 | 0.10 | 0.25 | 0.15 |
小球的收尾速度v(m/s) | 16 | 40 | 10 | 1.6 | ? |
【得出结论】
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①根据表中数据,推测5号小球的收尾速度v= m/s.
②请你结合上述探究,解释“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是 .
试回答下列问题:
立定跳远是我市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之一,小晨想研究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他根据平时训练体会,猜想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有:弹跳力量、跳跃角度、自身体重等.小晨用弹簧玩具枪、小钢球做了一系列实验,记录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以45°角左右向前跳出;
②过度肥胖的同学要减肥,控制合理的体重;
③ .
实验次数 | 物体 | 质量m/g | 体积v/cm3 | 质量/体积 |
1 | 铝块1 | 54 | 20 | 2.7 |
2 | 铝块2 | 108 | 40 | 2.7 |
3 | 松木1 | 108 | 216 | ① |
4 | 松木2 | 10 | 20 | 0.5 |
⑴向容器内倒入适量的水,水的体积记为V1 .
⑵将木块轻轻放入容器中,液面上升至V2 .
⑶用细针将木块按压,使木块浸没于水中,液面上升至V3 .
请写出下列物理量的表达式:
图乙中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 ,木块的质量m= ,木块密度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⑷图丙中,用细针将木块按压,使木块浸没于水中,细针的压力大小是 .
⑴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⑵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天平测量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1 , 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⑶把烧杯中的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其示数如图丙所示.
⑷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m2为26g.
⑸请将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在表中.
烧杯和食用油 的总质量m1/g | 烧杯和剩余食 油的总质量m2/g | 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 m/g | 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 V/cm3 | 食用油的密度 ρ/(g/cm3) |
| 26 |
|
|
|
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于是张老师用如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
步骤一:将铁块放在木板上,往沙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5.00牛,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
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铁块,重复步骤一,记录结果如下表。
实验次数 | 质量不同的铁块 | 压力传感器示数(牛) | 拉力传感器示数(牛) |
1 | 小 | 5.00 | 2.10 |
2 | 中 | 5.00 | 2.11 |
3 | 大 | 5.00 | 2.11 |
请回答下列问题:
二、填空题(共1小题)
下面是“测量油的密度”的实验步骤:
A. 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油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油的体积(V);
B. 用天平称出玻璃杯的质量(m0),再把量筒中的油倒入玻璃杯,称出它们的质量(m1);
C. 在玻璃杯中盛油,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m);
D. 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油的密度;
E. 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油的质量(m2);
F. 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零刻线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G.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值及横梁标尺上的分度值;
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选用最佳的实验步骤(可去掉无用步骤);根据以上选出的最佳步骤的数据(用字母表示) 可求出油的密度,其表达式为 。
三、解答题(共3小题)
(乌鸦喝水)故事里的乌鸦真的都能喝到水吗(假设水要满到瓶口)?影响乌鸦能否喝到水的因素有哪些呢?
小柯找来三个容积不同的圆柱体塑料杯(220mL、300mL、350mL),同规格小钢珠、大小相近的鹅卵石(比小钢珠大)、沙子、量筒(500mL)、烧杯、水槽等器材进行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
(1)伽利略经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 (用字母表示)
(2)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点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
现在,请你帮他设计实验,验证他关于力的大小的猜想。写出需要的实验器材,说明实验的做法及观察哪些现象、搜集记录哪些数据,最后说明如何验证小刚的猜想是否正确。
友情提示:可以采用画图、列表、文字或其他各种你需要的方式来表达你的设计
四、综合题(共4小题)
为了验证猜想,小组成员将打印纸和旧报纸裁成不同面积的纸张,制作了相同形状的纸飞机若干个,利用固定在室内某一位置的简易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和不同发射角度(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多次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表一.
表一:纸飞机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关系记录表
编号 | 纸张大小 | 纸张材质 |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米) | |||
0° | 15° | 30° | 45° | |||
① | 18厘米×26厘米 | 打印纸 | 6.5 | 15.8 | 15.0 | 8.9 |
② | 18厘米×13厘米 | 打印纸 | 6.4 | 15.8 | 15.1 | 8.8 |
③ | 18厘米×26厘米 | 旧报纸 | 5.6 | 14.2 | 13.2 | 7.6 |
纸飞机 | 纸张大小 | 纸张材质 | 发射角度 |
甲 | 18厘米×13厘米 | 打印纸 | 15° |
乙 | 18厘米×13厘米 | 旧报纸 | 30° |
丙 | 18厘米×13厘米 | 旧报纸 | 15° |
①取相同型号、质量为m的纸杯10个,按如图所示分成A、B、C、D四组。
②将A组纸杯在一定高度、底部向下静止释放,让其自由下落,并用仪器记录下落过程中的速度。
③分别用B、C、D组纸杯重复步骤②。
④记录并整理相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秒) 速度(米/秒) 烧杯质量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m | 0.5 | 0.8 | 1.0 | 1.1 | 1.2 | 1.2 | 1.2 | 1.2 | 1.2 | 1.2 |
2m | 0.6 | 1.0 | 1.3 | 1.5 | 1.6 | 1.7 | 1.7 | 1.7 | 1.7 | 1.7 |
3m | 0.8 | 1.3 | 1.6 | 1.9 | 2.0 | 2.1 | 2.2 | 2.2 | 2.2 | 2.2 |
4m | 0.9 | 1.5 | 1.8 | 2.0 | 2.2 | 2.4 | 2.5 | 2.6 | 2.6 | 2.6 |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 材料 | 物体质量(kg) | 下落高度(m) | 下落时间(s) |
1 | 铁球 | 1 | 20 | 1.96 |
2 | 铁球 | 1 | 30 | 2.47 |
3 | 铅球 | 1 | 20 | 1.96 |
4 | 铅球 | 2 | 20 | 1.96 |
猜想一: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了甲、乙、丙3根弹簧作为研究对象.已知弹簧甲和丙是同种金属丝,弹簧乙是另一种金属丝,甲和乙原长均为6厘米,丙原长为9厘米,其他条件均相同,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拉,如表是实验数据记录.
弹簧受到的拉力(牛)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
甲 | 弹簧的长度(厘米) | 6.0 | 6.6 | 7.2 | 7.8 | 8.4 | 9.0 | 9.6 | 10.6 |
乙 | 6.0 | 7.0 | 8.0 | 9.0 | 10.0 | 11.0 | 12.0 | 13.0 | |
丙 | 9.0 | 9.9 | 10.8 | 11.7 | 12.6 | 13.5 | 14.4 | 15.9 |